这是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老者。92岁高龄的她,不顾年事高多病,仍奋战在妇幼保健事业一线,每周3天门诊,只因为患者需要她……
她用一生践行了自己的医者诺言。幼时的她,就立志要独立自强。她选择了从医,保健自己、健康亲属、救护他人;上世纪70年代末,她用自己丰富的妇产科理论和经验,为广大妇女解除痛苦;古稀之年,为圆她们的母亲梦,她甘做学生,踏入生殖领域一个新的天地,研究试管婴儿,成为名副其实的“福建省试管婴儿之母”;她多次因病面临死神的威胁,九死一生仍牵挂着病人和事业……
她是
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名誉院长
陈文祯
用行动书写:生命不息,治病救人之仁心不止!
即使被误解也不当庸医
“爹会的,妈会的,不如自己会。”出生在解放前的陈文祯从小就知道,不能自立的女人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要想独立,就必须掌握本领。但在旧社会,可供她选择的不多,一个是当老师,一个是当医生。陈文祯放弃了保送厦门大学,毅然选择了当医生。报考前,她父亲考验她说:“‘庸医后面冤魂多’,你可考虑清楚。”陈文祯当时便暗暗立志,绝不做庸医。
这一信条,从陈文祯年于福建医学院(今福建医科大学)毕业后,一直践行了67年。
年,一位年仅7岁的小女孩不幸遭遇车祸,汽车从她的身上碾过,下身破裂严重。家长心急如焚却又无计可施,到处求医依然不见效果。小女孩的母亲慕名找到陈文祯,哭着哀求她给女孩治疗。
但出人意料的是,陈文祯思考再三后,却拒绝了马上替小女孩治病的请求,而是郑重地向这位母亲承诺说:“感谢你们如此信得过我,我一定会竭尽全力去帮助孩子,但目前孩子太小,身体还没有开始发育,等十年之后孩子长大了,你们再来找我。”
“当时不少人存在误解,认为我医术不过关。但如果贸然对女孩进行治疗,既给女孩带来新的折磨,还浪费时间和金钱,我不能做这样的庸医。”陈文祯后来说道。
十年后的年,这位女孩没有忘记曾经的“约定”,再次来访寻诊,陈文祯也像当初承诺那样,收治了她。
陈文祯发现,女孩的病情变得更加复杂。在手术难度极大的情况下,年过七旬的陈文祯亲自主刀,历经了两次长时间的手术后,女孩逐渐康复。
大家这才明白了陈文祯当初的良苦用心。
此后,这位女孩结婚成家,又遇上婚后不孕,只得再次向陈文祯寻求帮助。还是在陈文祯的精心治疗下,她享受到了做母亲的喜悦。“正是陈院长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对我负责的态度,才改变了我的命运!”这位女孩后来激动地说。
▲92岁高龄的陈文祯坚持每周3次坐诊
跑遍全省为农村妇女服务
陈文祯年轻时的选择,也改变了广大农村妇女的命运。
在她的记忆中,为农村妇女治疗“两病”(子宫脱垂、尿瘘)是她承担过的一项艰巨任务。
“解放前,我国农村妇女几乎都是在家里接生,很多人为此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还有不少农村姐妹被丈夫抛弃,过着痛苦的生活。”年,卫生部开展彻底防治全国女性“两病”,医院下发的任务,仅带着2名医生和2名护士,便立即赶赴惠安、南安、霞浦、上杭、建阳、崇安等地农村。
由于一个县平均例患者,加之尿瘘手术难度大,陈文祯总是忙到很晚,伴着烛光,为病人做完手术……
陈文祯清楚地记得,在闽南,一位治愈后的尿瘘患者再次穿上了自己出嫁时穿过的红裙子,还放鞭炮表示庆祝。“你知道我当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喜悦吗?再辛苦也不觉得是辛苦了。”
陈文祯总结出一套治愈这些妇女病的有效方法,并手把手教给当地的医生。她说这样等她走了之后,他们就能继续接替我的工作,造福更多的人。
在陈文祯的参与和指导下,我省防治全国女性“两病”工作按期完成并达到卫生部规定的验收标准,没有严重并发症发生,没有出现死亡病例。
“要彻底帮助农村妇女解除痛苦,最关键的是要提高当地的生育技术水平。”上世纪90年代初,陈文祯再次响应国家号召,来到农村,医院接生,并开展各项“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工作。
陈文祯选择了孕产妇死亡率较高的连江县为点,并选择连江县死亡率最高的山区和海岛乡为点中点,开始了连续多年的“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工作。
经过多年的努力,过去孕产妇死亡率为.3/10万的连江县试点乡年没有出现一例孕产妇死亡。
“不到基层实践,就少了一手资料。”早些年,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陈文祯执著地为边远山区农村贫弱妇女服务。据她回忆,全省只有4个县没有走过。
▲陈文祯近照
72岁当学生圆她们的“母亲梦”
年,72岁高龄的陈文祯本来早就可以退休,老骥医院交派的新任务:医院团队研究试管婴儿。
于是,陈文祯和同事们一道,开始涉足辅助生殖领域,为不孕不育患者带来福音。她把这个任务称为“二次创业”。
“女性不能享受当母亲的快乐,是最不幸的。”陈文祯道。
彼时,广州有一个试管婴儿学习班,不过陈文祯已经超过报名年限。“一定要把试管婴儿技术学回来!”为此,医院还帮她把年龄改小了两轮,让她去。
在学习班上,陈文祯发现自己的岁数甚至比讲课老师还大。她白天听课,晚上住在学生宿舍,整理笔记复习到深夜,第二天再向老师请教。家人和学生心疼她,她却说:“先做学生,再当先生,不懂的就要学,哪里还管老不老。”为了获得更多新知识,她还花钱上电脑培训班,也是班上年纪最大的学员。“她付出了比别人多得多的精力!”陈文祯的女儿回忆,学习期间陈文祯整理了超过十本学习笔记。
学习回来后,医院成立了辅助生殖技术研究室。起初,研究室仅有1个实验室、1个手术室和2名毫无经验的工作人员,设备也仅有1台显微镜,1架培养箱和1台离心机。一个操作过程,往往要反反复复地操作数十遍。最终,在经历了17次失败后,年1月5日,我省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
如今,已有数以万计的孩子亲切地称呼她为“外婆”。有人称她“送子观音”,她却打趣地说:“我可不是什么神仙,也没那么高明,没法随手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宝宝给你。”
▲陈文祯每周3次坐诊
患者来到面前,我没有理由拒绝
7年,陈文祯患上严重的血液病。护理护士回忆说,陈文祯当时身上满是大块的淤青,双腿肿到正常的两倍粗。与此同时,相伴几十年的老伴也撒手离去。大家都说,这么沉重的身心打击,年轻人都挨不过去。但最终,陈文祯还是坚强地挺了过来。
年2月,尚未完全康医院上班,并开始看门诊。当她得知来找她看病的患者很多时,她逐渐把每周1次的门诊增加到每周3次,每次接诊的病人数也从开始的3个增加到如今的十几个。
“我现在只是退,没有休。”如今,已经92岁高龄的陈文祯,依然坚持每周3次坐诊,等待着需要她的病人。
每到出门诊的日子,陈文祯总是习惯性地提前来到诊室,尽量先看几个没有预约上的老病号,下班的时间也往往延迟到12点以后,这样做是为了把当天来找她的病人都看完。她对每位患者接待的时间,短则十几分钟,长则一个多小时,对病人的态度也总是一贯的耐心细致。
“我有时候也只能谢绝一些病人。”陈文祯说,一天10个号,她有时最多看到22个。由于患有糖尿病,过了12点半,她容易低血糖发作,人就犯晕。每次她都为此真诚跟病人道歉。
“为什么还在坚持?”很多人曾问过陈文祯这个问题,她的亲友和同事很心疼,也劝她在家安度晚年。
“我是医生,但我也是病人。我病过,懂得病人的需要,以己之心比他心,现在病人来到我面前,我没有理由拒绝!等有一天,什么时候没有病人了,我自然而然要退。但现在我还有病人,我还有责任,我还能够看病,为什么不努力?所以有这机会,我就不放弃。”陈文祯如是说也如是作。如今,不管是体力还是脑力上,陈文祯都不让自己停下来,她每天要服5种药,每天坚持走路锻炼,每天坚持学习……
▲陈文祯近照
来源:东南快报实习记者钟文兴记者林雅通讯员林浩
编辑:七七
钟文兴林雅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