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揭阳日报》年9月4日第8版
医院大出血介入治疗团队在抢救大出血患者中发挥重要作用
精准栓塞坚守最后一道防线
大出血介入治疗团队自年以来成功抢救了多例大出血患者,其中不乏多胎妊娠后宫缩乏力大出血、子宫动脉破裂大出血和凝血障碍大出血等产后大出血患者,在泌尿系统大出血、肿瘤大出血等的抢救上止血效果同样立竿见影。
大出血,是指因人体血管破裂引发的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大量出血现象,以病因复杂、病情凶险、诊疗困难、死亡率高著称。引发大出血的病因有血管畸形、外伤、肿瘤等数十种,像消化道大出血、大咯血、产后大出血等疾病若仅采取保守治疗,死亡率极高。
临床实践表明,极危重的大出血病例大多无法通过药物保守治疗获得满意治疗效果,且此类患者中有大部分因病因不明、病情危重失去外科手术治疗机会。作为救治工作的最后一道防线,近几年来,医院大出血介入治疗团队与多学科共同协作,在抢救危重大出血患者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该院开展医疗工作的坚强后盾。年至今,林尤恩副院长和大出血介入治疗首席专家罗海龙主任医师带领洪晓涛、刑佳鹏等团队成员,共成功抢救了多例大出血患者,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抢救过来。罗海龙(右四)团队联合ICU、普外一科、神外三科、胸外科等成功抢救一例颈内静脉、椎动脉破裂大出血达ml的危重患者。
快速确定出血点
精准栓塞保功能
在抢救大出血患者方面,介入治疗有着药物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无可比拟的优势。在DSA(飞利浦FD20大型数字平板数字血管造影机)的引导下,介入导管可以到达全身各部位血管,经造影快速确定出血位置,进而精确栓塞出血责任血管达到止血目的,并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脏器功能。
面对星罗棋布的血管,如何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顶着各方压力快速找出出血血管进行栓塞,难度极大。罗海龙表示,快速精准找到大出血患者的责任血管是介入手术中难度最高的环节之一,这不仅考验影像检查的辨知能力,更有赖于介入医生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而抢救过程中,越抵近责任血管,栓塞效果越好,损伤越小,越能减少侧支循环形成的机会,大大降低复发出血的几率。
记者了解到,临床上用于大出血抢救的介入栓塞材料类型众多,明胶海绵、PVA颗粒、微球、弹簧钢圈等均是常见材料。罗海龙团队用得最多的,是明胶海绵。为了节省患者手术费用,罗海龙团队还坚持不使用价格高昂的成品型明胶海绵,而是根据患者出血责任血管大小进行手工剪制。别看罗海龙双手厚实粗壮,可这双“巧手”却剪得出直径仅0.2mm的栓塞颗粒,且用直径0.4mm的导管将栓塞颗粒送至患者出血点,精准进行栓塞。“明胶海绵在术后半个多月便可以被人体吸收,更有助于患者康复。”一心为了患者的罗海龙说。
罗海龙带领洪晓涛为子宫动脉、直肠上动脉大量血管畸形产后大出血患者实施介入栓塞手术。急救病例多凶险
绝处逢生复安康
罗海龙团队接手的大出血病例,大多非常凶险,患者多数处于失血性休克状态,濒临死亡:因椎动脉损伤失血量达ml的年轻男子;因产后大出血,术中血压仅剩36/16mmHg的产妇;因外伤致肾碎裂伤,经介入栓塞保肾成功的中年男子;因小肠巨大恶性间质瘤并发大出血无法直接外科手术,在介入手术后成功进行肿瘤摘除的70多岁老翁……听罗海龙讲起一个个病例,都如同上映一部“生死时速”的电影一般。
1
病例年7月,30多岁医院顺产后因子宫收缩乏力致大出血,医生紧急采取宫腔填塞及子宫次全切除等处理方式。术后第二天检查发现,张女士腹腔积血至少达ml以上,已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张女士医院,第一时间送入该院介入室救治。检查显示,张女士出血量达正常人全身血液4/5,此时患者已处于休克状态。顶着巨大压力,罗海龙为其进行局麻下介入穿刺,经血管造影迅速发现患者子宫动脉、直肠上动脉大量血管畸形导致其腹腔出血不止。罗海龙当即运用导管进一步插管进入畸形血管并成功栓塞了畸形血管,出血即刻停止,血压回升。在该院产科、血液内科和ICU等相关科室的合力抢救下,张女士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恢复良好。
术前DSA:子宫内畸形血管团与血管破裂出血。
术后DSA:子宫内畸形血管团与出血消失。
2
病例年4月11日,黄先生不慎从摩托车上摔下来,这一摔竟把肾脏摔裂了,造成肾碎裂伤。医院急诊科时,黄先生处于失血性休克状态,血压直线下降,意识模糊,这意味着患者出现体内大出血,情况十分危急。根据CT检查影像分析,判断黄先生为肾碎裂伤,进一步分析发现,黄先生的肾脏损伤正好发生在肾脏中下部,在损伤肾实质的同时,也损伤肾脏集合系统(尿液通道),出血同时还会出现尿漏。按以往做法,在如此凶险的情况下均是先栓塞肾动脉止血成功后,择期行肾摘除术,而这也意味着患者将终身失去一侧肾脏。
面对年轻的黄先生,罗海龙把难题交到自己手上。在确保患者生命安全的基础上,他毅然选择逐一检查肾动脉血管分支,对细小的出血血管一一进行精准栓塞,比起直接栓塞肾动脉,难度可想而知。“尽管手术风险大,难度高,但能最大限度地保住了患者的肾功能。”罗海龙说。术后,患者脱离危险,40天后CT复查显示,残留肾脏功能恢复良好。
术前CT:右肾碎裂伤并发出血形成巨大肿块,肾轮廓消失。
术后40天CT:右肾中部离断,上下极肾实质显影良好提示肾功能恢复正常。
3
病例年3月16日,倪大爷因大量便医院胃肠外科。入院时,倪大爷腹胀如鼓,出现失血性休克,CT检查发现腹部一巨大肿块,肿块血液供应极为丰富,原医院做的恶性间质瘤切除手术术后复发,侵犯血管、肠管,导致了大出血、肠穿孔,若不及时手术,命悬一线。由于大出血,加上肿瘤巨大,胃肠外科不能贸然进行外科手术,经请罗海龙会诊后制定出最佳治疗方案。由罗海龙团队先行介入治疗,栓塞住肿瘤血管后再由魏文波主任行外科手术,顺利将重达3.9斤的肿瘤切除,不久后倪大爷康复出院。
手术犹如走钢丝
不忘初心勇担当
大出血疾病介入治疗,很多情况下病因不明,出血病灶隐匿,不到介入导管进入出血血管的一刻无法确定出血原因,这便为抢救增加了难度和不确定性。而且绝大部分大出血患者情况危急、濒临死亡,病人及其家属都处于极度恐慌和焦虑状态,这无疑对抢救医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罗海龙坦言,大出血介入手术犹如走钢丝,术者不仅要有胆识有技术,更要有勇于担当的魄力和不忘初心为患者的情怀。正因如此,罗海龙团队近两年来在大出血介入治疗上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多例大出血患者中,其中不乏多胎妊娠后宫缩乏力大出血、子宫动脉破裂大出血和凝血障碍大出血等产后大出血患者,在泌尿系统大出血、肿瘤大出血等的抢救上止血效果同样立竿见影。
为了抢救更多大出血患者,罗海龙团队于年6月9日挑战了更高难度的手术,在医院陈勇教授的指导下成功开展了首例经皮肝内门体分流术(即TIPS手术),这一目前介入手术中难度极大的手术,是治疗门脉高压导致上消化道大出血、顽固性腹水的介入放射学新疗法。
据了解,门脉高压症首次出血死亡率约30%,复发出血死亡率高达70%~80%.该院每月收治的胃底、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人不少于20例,开展TIPS技术意义重大。它利用外科分流原理,通过一系列复杂介入器具的使用,在肝实质内将肝静脉与门静脉间建立起人工分流通道,从而降低门脉压力、减少或消除由于门脉高压所致的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腹水等症状,从而达到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的目的。
↓↓喜欢这篇文章就为我们点个赞吧!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