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但总是得不到人们的重视。其危害程度仅次于心脑血管病和肿瘤。由于其起病隐匿的特性,等到发现时往往难以治愈。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我国在全球糖尿病排名中已经高居第一位,成为名副其实的糖尿病大国,糖尿病的发病率高达12.8%,更可怕的是,到目前为止,这个数字还在不断攀升。
其实糖尿病离我们非常近,每一碗高热量的食物、每一杯高糖高脂的饮品、每一次熬夜不睡的放纵,都有可能让糖尿病趁机而入。
在短视频上,我们能够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镜头前熟练的注射胰岛素,这些视频都有极高的播放量和点赞量,正是反应了当下的现状:糖尿病患者群体越来越年轻化。
更令人痛心的是,有很多患者得了糖尿病,但对糖尿病一无所知,只知道自己血糖值高了。
事实上,糖尿病是由于我们体内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减少,引起糖、脂肪及蛋白质等物质代谢紊乱,最终出现血糖升高和尿糖。
糖尿病在中医上属于“消渴”范畴,典型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即为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
糖尿病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在中晚期会出现众多并发症,常见的有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足等。
其中任何一种并发症出现都会给病人带来无尽的折磨,因此对糖尿病有过了解的患者往往“谈糖色变”,他们非常害怕糖尿病带来的严重后果。
很多人在发现糖尿病后选择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格列本脲等,然而这些药物只能暂时降糖,病人需要长期坚持服用药物,一顿都不能少,有些患者服药时间甚至长达五年、十年,长期服药势必会带来药物的毒副作用,引发胃肠道功能紊乱、肝肾功能不全等问题,他们的痛苦可想而知。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把糖尿病称为“不死的癌症”。
对于这种观点,中医却不这么认为。
中医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传承,对糖尿病有了很深的研究,而且有一套专门针对糖尿病的治疗方法。
早在《素问.奇病论》中就有相关记载:“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肥多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糖尿病出现的病机,中医认为糖尿病是由于饮食多肥甘厚腻,脾胃负担过重出现损伤,导致运化功能失调,消谷耗津,纵欲伤阴,津液无法正常运行,进而转为消渴。
糖尿病它就像是体内的一把火,劳欲过度、肾经亏损这些无异于火上浇油,让火越烧越旺,最终导致众多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一地狼藉。
近代中医治疗糖尿病都根据这个思路并将其不断发扬光大,把糖尿病分为上、中、下三消,同时根据不同患者的体质和症状,分为不同的证型:肺热津伤型(上消)、胃热炽盛型(中消)、肾阴亏损型(下消)、阴阳两虚型(下消)。
这几个证型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影响。
肺热津伤,津液失于敷布,不能濡养脾胃,滋养肾精;胃热炽盛,向上可灼伤肺津,向下可损耗肾精;肾阴亏虚,阴不能制阳,则阴虚火旺,可向上灼伤肺胃。
中医在治疗时,治疗原则往往是清热润燥,养阴生津。既要培补元阳,又要引火归元,将体内虚火平稳的控制住。
虚火不再消耗津液,津液重新充盈,遍布全身脏腑和血脉,口渴、尿频、易饥、消瘦以及各种并发症状都会自然消退。
我有一个患者,他今年53岁,在中医治疗前,空腹血糖常在15mmol/L,每天早上醒来他最害怕的一件事,就是测血糖,因为血糖数值永远只升不降,因此一直吃降糖药压着,但是只要一顿不忘了吃,血糖就重新飙升。
找到我以后,我告诉他两点:第一,管住嘴,糖尿病的发生与长期的饮食不节有密切关联,因此在治疗的第一时间就要限制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转为清淡营养饮食;
第二,迈开腿,我根据他的情况一对一制定了体育锻炼计划并坚持执行了下去,这样做可以提高体内的代谢速度,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控糖。再配合中药方剂的治疗,在自我调养了一年之后,这位患者的空腹血糖已经控制在正常范围。
中医治疗糖尿病,重点不在降糖,而是从整体入手,让体内津液、气血恢复到正常状态,达到“不治而治”,不降血糖而让血糖自降!
因此我常告诉我的患者:不用每天盯着血糖仪上的数值,那样做除了让你徒增烦恼,没有任何意义。
临床治疗糖尿病多年,找我治疗糖尿病的患者非常多,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的积累临床经验,并深入研究糖尿病及相关并发症,总结出一套针对糖尿病的独特治疗方法。
我看到太多的糖尿病患者因为久治不愈而被其并发症拖垮了身体,也看到过太多幸福的家庭因为糖尿病治疗而在经济上捉襟见肘。
这些让我在救治患者的路上不留余力,也希望通过自己,把中医发扬光大,为更多普通的家庭带来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