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十院泌尿外科团队亮相天津CUA
第23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ChineseUrologyAssociation,CUA)于年11月3~6日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拉开序幕,本次大会在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和天津市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的精心安排下,以“今日?津味?精准”为主线,传承了“顶天立地”的学术方针,内容精彩纷呈,形式丰富多样。来自全国各地的泌尿外科医生齐聚津门,共享盛宴。本次大会中,医院(以下简称十院)郑军华副院长和泌尿外科主任姚旭东教授联合组织泌尿外科团队一行12人积极参会并在多个论坛板块做大会发言。
11月4日上午,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CUA)秘书长、十院副院长郑军华教授主持了大会开幕式,大会主席、CUA主任委员孙颖浩院士,中华医学会郭伟华副秘书长,大会执行主席、天津市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徐勇教授和天津市卫计委申长虹副主任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孙颖浩院士致辞
郭伟华副秘书长致辞
徐勇教授致辞
申长虹副主任致辞
翟炜:肿瘤驯化的B淋巴细胞促进肾癌转移及其相关机制研究翟炜博士后发言
在第一天的大会优秀论文专场评比环节,留美博士后翟炜医师带来了肾癌团队最新研究成果:“肿瘤驯化的B淋巴细胞促进肾癌转移及其相关机制研究”。众所周知,肾细胞癌是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占成人恶性肿瘤的2%~3%。肿瘤转移前微环境成为肾癌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研究表明B淋巴细胞所产生的抗体通过与免疫细胞受体的结合对肿瘤发生起到促进作用。研究团队前期通过临床样本发现B淋巴细胞在肾癌组织中高表达。通过构建肾癌原位模型表明肿瘤驯化的B细胞在引流淋巴结中聚集并且通过分泌病理性IgG的方式参与到肿瘤转移的免疫调控中。进一步分子机制研究发现,病理性IgG通过激活NF-KB信号通路,刺激肾癌细胞高表达HIF-2a从而上调CXCR4的表达,最终导致了肾癌的淋巴结转移。该项研究从肿瘤转移前微环境的角度阐明了B淋巴细胞对肾癌发生发展的促进作用,为肾癌的免疫逃逸和肿瘤转移提出新的作用机制,也有望为肾癌的临床治疗及转移防治方法的寻找提供新的启示。
郑军华副院长:医院十年肾癌基础临床研究总结郑军华副院长发言
在第二天的泌尿肿瘤论坛中,郑军华教授分享了题为“医院十年肾癌基础临床研究总结”的报告,发言中指出:近十年来,上海十院泌尿外科肾癌团队在学科带头人郑军华副院长的带领下,积极提倡泌尿系统手术的微创治疗,开展了腹腔镜肾癌根治术、孤立肾肾癌切除术、保留肾单位肾癌切除术、肾盂癌根治术等高难度标志性手术。同时,肾癌团队长期致力于肾癌发生、发展、侵袭和远处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研究,聚焦肾癌微创治疗、靶向治疗和生物治疗等肿瘤个体化治疗策略的系统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和研究进展。
在临床创新方面,郑教授提出了保肾手术的中国—同济标准,进入版中国泌尿外科诊疗指南。团队设计了有自主产权的后腹腔气囊扩张器和缝合器,在国内40医院得到推广应用,提高了后腹腔的扩展效果,方便了手术。该项发明受到郭应禄院士的高度评价:“中国泌尿外科事业要追赶国际水平,需要有创造与发明。郑教授的创新对临床工作很重要。”
在人才培养方面,团队与美国维克森林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罗彻斯特大学医学中心、美国北卡州立大学教堂山分校等多所著名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研究合作关系,团队研究正与国际接轨,并形成了自身特色。目前,肾癌团队骨干人员8人,全部为博士,包括3名博士后人员,3名留学归国人员,均在国外实验室和临床接受过规范和正规的实验培训,具有很强的科研水平和业务素养。
在基础研究方面,团队聚焦肾癌中新的肿瘤标记物--非编码RNA的发现和鉴定;肾癌中的内皮祖细胞与血管新生;雄激素受体、甲基化与肾癌的侵袭和转移三大研究方向,先后在国际著名期刊杂志Oncogene、BritishJournalofCancer、JournalofUrology、PlosOne发表多篇文章。其中NatureReviewsUrology高度评价了团队在“雄激素受体通过依赖VHL状态和促进HIF-2a及血管生长因子表达等缺氧信号通路调控肾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这项研究成果(发表于Oncogene)。值得一提的是,团队最新力作:肾癌肿瘤标记物--LncRNA-SARCC在肾癌生物学作用研究论文已被NPG旗下著名杂志CellDeathandDifferentiation修回,不久即将发表。
经过十年的积累和沉淀,上海十院肾癌团队紧密围绕肾癌的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先后发表SCI论文6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70余篇,共获得国家自然基金6项,上海市卫生局、科委及自然基金6项,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1项,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1项,并于年获得国家教育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医院泌尿外科专科科技排行榜第19位。上海十院肾癌团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对于提高中国肾癌的精准治疗及个体化研究方案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姚旭东主任:中央型肾肿瘤保留肾单位手术技巧(附41例报告)姚旭东主任发言
十院泌尿外科科主任姚旭东教授主持了肿瘤会场的晚期肾癌腔静脉癌栓临床处理部分学术主持,并专题汇报了“中央型肾肿瘤保留肾单位手术技巧(附41例报告)”。肾部分切除术具有与根治术相当的肿瘤学预后,并能更好保留肾单位,降低远期慢性肾病(CKD)风险。肾部分切除术在cT1b-2期患者中占23%,在单独cT2期中占5.29%~11.8%。对于局限性肾癌,肾部分切除有可能成为一种主要术式。中央型肾肿瘤保肾手术难度及并发症较其他位置肿瘤明显增加。相当数量的患者被迫选择肾癌根治术。肾部分切除术也因术中严重的并发症如出血、尿瘘等而中转为根治术。中央型肾肿瘤保肾手术的肿瘤学结果与其他位置肾肿瘤相当。患者数量的增加、术者经验的提高、微创治疗的需求,促使对中央型肾肿瘤行保肾手术。鉴于中央型肾肿瘤具有解剖难点、与肾门血管、集合系统关系密切、肿瘤不凸出肾表面、手术后肾脏创面大、缝合困难等特点,姚教授提出保肾手术原则:①完整切除肿瘤;②最大化保留肾功能;③减少血管和集合系统损伤。
随后,依据R.E.N.A.L.-NS变量及评分系统,姚教授回顾分析了年8月~年3月来自医院和医院的41例中央型肾肿瘤患者资料和临床特点,分享了手术技巧:①肾动脉充分游离;②沿肾肿瘤假包膜外完整切除;③出血点4-0可吸收线单独缝合;④褥式环形缝合;⑤适当间距对位整齐缝合肾脏创面。
姚教授认为:充分游离肾脏及肿瘤边缘正常肾组织是肾部分成功前提。中央型肾肿瘤肾脏表面无外凸,肿瘤范围难判断,需要结合影像学图像和实时B超辅助确定部位。完整切除肿瘤保证切缘阴性基础上,尽量不损伤血管、集合系统。中央型肾肿瘤切除后所残留创面较大较深,需充分止血。肿瘤位置不同,处理创面因情况而已,点状缝合止血或环形缝合止血,不急不燥。尽可能严密对位、细致缝合关闭肾脏创面。最后总结如下:①中央型肾肿瘤保肾手术切除组织多、靠近血管区、创面缺损大、缝合难度高。②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多种技巧可以成功达到肾部分切除术。③中央型肾肿瘤行保肾手术仍需慎重选择病例,达到肿瘤学根治、肾功能保护及并发症可控三大目标。
姚教授从肾部分切除术概况、中央型肾脏肿瘤特点,41例手术患者临床资料,体会和讨论,小结等上述五个方面全面系统的展示了十院泌尿外科在肾脏肿瘤的临床手术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受到在场所有嘉宾和听众的高度赞扬。
感染与炎症处理经验分享郑军华教授总结
在感染与炎症会场,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专科分会感染与炎症学组组长郑军华教授作了全面总结,提出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知识和技能,需要进一步强调多学科合作,多中心研究的循证医学,进一步提高复杂性和特殊性泌尿系感染的治疗水平,需要进一步对相关泌尿系感染与炎症领域的热点问题、争议点、疑惑点做专家笔谈。
刘敏副主任发言
刘敏副主任医师总结了“合并尿源性脓毒血症的梗阻性输尿管结石的急诊处理选择——上海十院的十年经验”,尿源性脓毒血症是由尿路系统内细菌导致的脓毒血症,具有三大特点:革兰氏阴性杆菌、易出现感染性休克和内毒素的二次攻击。处理方式中需要考虑结石大小、一般情况、梗阻时间、设备情况等因素,尽量做到低压冲水、动作迅速、不忘初心、切勿恋战。合并尿源性脓毒血症的梗阻性输尿管结石治疗过程中,引流占关键地位。既往:均推荐肾穿刺造瘘引流,将输尿管镜下DJ管置入术引流视为禁忌证。目前:置入DJ管内引流术已经开始出现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刘敏副主任认为在经过恰当选择的病例中,输尿管内置DJ引流是急诊处理合并尿源性脓毒血症的梗阻性输尿管结石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式。
年度奖项颁发本次CUA年会晚宴还颁发了年度各类奖项,其中来自上海十院的夏盛强和翟炜两位医生,倾情演绎了越剧-通俗歌曲穿越节目《听海的小酒妹》,获得了台下听众的阵阵掌声。
夏盛强倾情演绎翟炜倾情演绎其中,郑军华教授个人荣获年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奖,将在明年4月份颁奖。郑军华教授和陈山教授领衔的中国专家共识编写组联合发表的“尿路感染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版)——尿路感染抗菌药物选择策略及特殊类型尿路感染的治疗建议”论文被《中华泌尿外科杂志》评为年优秀共识金奖。
年优秀共识金奖
此外,在年会的Takehomemessage环节,感染与炎症学组组长郑军华教授汇报了感染与炎症学组一年的工作成绩,对今年年会收到的篇相关论文的亮点做了总结,以及感染与炎症学组下一年的工作重点。
最后,第二十三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在孙颖浩院士热情洋溢的总结词中,圆满落幕。
CUA领导合影
在学科带头人郑军华副院长和泌尿外科主任姚旭东教授的带领下,十院泌尿外科团队齐心协力谋发展,砥砺奋发促跨越,以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热情不断开创新业绩,有力的推动了学科临床诊治和基础研究方面的全面发展。十年磨一剑、一朝试锋芒,本次年会上海十院泌尿外科团队集中亮相齐发声,再次受到全国泌尿外科同行的高度 版权属《肿瘤瞭望》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肿瘤瞭望》”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