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称夏末秋初为长夏时期,其气候特点是多事,所以《理虚元鉴》特别告诫说:“长夏防湿”,这个季节多雨潮湿,水汽上升,空气中湿度最大,加之因外伤雾露,或因汗出粘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处潮湿,以至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现代科学研究证实,当环境中空气相对湿度较大时,有碍于机体蒸发散热,而高温条件下蒸发是人体的主要散热形式,空气中大量的水分,使机体难以通过水分蒸发而保持产热和散热的平衡,出现体温调节障碍,常常表现为:胸闷、心悸、精神萎糜、全身乏力,长夏防湿,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居住环境避免潮湿。
《黄帝内经》提出:“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意思是湿邪伤人,最容易伤人的下部,这就是因为湿的形成往往与地的湿气上蒸有关,故而伤人也从下部开始,如常见的下肢溃疡、湿性脚气、妇女带下、下肢关节疼痛等,往往都与湿邪有关,因此在长夏季节,居室一定要避免潮湿,尽量做到空气流通,清爽干燥。
2、饮食清淡易于消化。
中医学认为,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因为人体后天之本——脾喜燥而恶湿。所以长夏季节,湿邪最易伤脾,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则可能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气机不畅,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温、口甜苔腻脉濡等,若影响到脾气升降失司,还能出现水液滞留,常见水肿形成,目下呈卧蚕状,也可见到下肢肿胀。因此长夏季节最好少吃油腻的食物,多吃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如元代著名养生家,丘处机所说:“温暖,不令大饱,时时进之……其于肥腻当戒。”这里还指出,饮食也不应当过凉,因为寒凉饮食最能伤脾的阳气,造成脾阳不足,因此长夏季节由于消化功能减弱,一定要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蔬菜,一定要洗净,应多食清热利湿的食物,使体内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常用清热利湿食物,以绿豆粥,荷叶粥,红小豆粥最为理想。
3、避免外感湿邪。
由于长夏阴雨连绵,人们极易感受外来湿邪的侵袭,出现倦怠、身重、嗜睡等症,严重者还能伤及脾阳,造成呕吐、腹泻、脘腹冷疼、大便稀薄,因此长夏一定要避免湿邪侵袭,做到外出带伞,及时避雨,如涉水淋雨,回家后,要立即服用姜糖水,有头重、身热不扬等症状者,可服藿香正气水等,因此,由于天气闷热,阴雨连绵,空气潮湿,衣服极易发霉,人也会感到不适,穿着发霉的衣服,容易感冒或诱发,关节疼痛,因此,衣服一定要经常晒一晒,总之根据祖国医学,春夏养阳的原则,长夏防湿的关键在于保养人体的阳气,只有阳气充足,湿邪才不易侵犯。
4、游乐宜清幽。
长夏不宜远途跋涉,最好是就近寻幽,清晨到溪流园林进行散步,可使人心旷神怡,精神清爽,傍晚散步,徜徉在江滨湖畔,亦会令人心静如水,暑热顿消,晚上听听音乐,看看书,或邀三朋四友,品茗调侃,惬意舒心。适当过过现代城市的夜生活,唱唱歌,对丰富生活内容大有好处,但不宜常往,特别是老人,更应慎之,否则亦会伤神害身,乐极而生悲。
中医按摩去除湿气最有效的几个穴位。
要想祛除体内湿气,不一定非得进行药物治疗。中医学博大精深,通过穴位按摩也可以达到很好的祛湿功效。
查悦生活告诉您几个祛湿的穴位,经常按一按可有助排出体内湿气。
1.曲池穴
屈起肘部时出现横纹的外侧段为曲池穴,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于此,也就是说血脉之气从四肢汇集到这里。对这个穴位进行按摩,能够起到调理气血以及祛除风湿的作用。
2.委中穴
委中穴在膝窝的中心点上。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祛湿通道,而委中穴便是这个通道上的排污口,如果这里不通畅,湿气排不出去,会导致关节炎。
3.阴陵泉穴
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处,其主要功能是排渗脾湿。它有运中焦、化湿滞的功效,适当按摩,可以利小便,让体内的湿邪从小便而出,从而有利于脾的气机运行恢复。
4.足三里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三寸,是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它是治疗消化系统病的常用穴,具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的功效,通俗地说,它能增强脾胃的消化功能,可促进食欲,经常按摩它有强身健体的作用。
5.承山穴
承山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穴之间,它是最有效的祛除人体湿气的穴位。足太阳膀胱经主人体一身之阳气,而承山穴就在足太阳膀胱经上,点按承山穴可以振奋人体阳气,起到解除湿邪,振奋精神,缓解疲劳的作用。
按压穴位时需注意:点按时由轻到重,力量均匀,每天可点按1-2次,每次10-20分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