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医院运用人工智能医学影像精准助力,成功实施复杂腔镜下除瘤保肾手术。
47岁的赵女士,因体检发现“右肾占位”住进了医院泌尿外科病房。赵女士说自己平时也没有任何不舒服,只是年前体检B超发现右肾上长了一个东西。赵女士住院后进一步检查,增强CT报告提示:右肾上极占位性病变,非透明细胞癌可能。磁共振检查提示:右肾占位,虑乳头状肾癌可能。
增强磁共振影像与切除肾肿瘤图片
泌尿外科章伟副主任医师介绍:从影像学检查看,赵女士右肾的肿瘤完全位于肾脏内侧,且极其贴近肾窦区,也就是属于“中央型肾癌”。肿瘤约鸽子蛋大小(2.7cm×2.4cm),若瘤体部分在肾实质表面,或瘤体位于肾上下两极,远离肾盂和肾动静脉,是比较适合做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保留肾单位手术(NephronSparingSurgery,NSS)”。但该例“中央型肾癌”贴近肾蒂血管,瘤体完全在肾实质内位置较深,而且累犯肾集合系统。术中、术后大出血及尿瘘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因此对于“中央型肾癌”通常医生会选择采用“根治性肾切除术”进行治疗。
将相关的手术方式及手术风险充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后,赵女士考虑自己年纪不大,为了保留患侧肾脏,选择做NSS手术。
人工智能影像学定位为精准手术助力
为了将手术风险降到最低,章伟主任与我院医学影像3D智能实验室毛颖民主任合作,对患者的泌尿系统进行三维重建,清晰、直观、立体地展现了肿瘤与肾窦血管及集合系统的三维解剖结构,为手术路径的规划以及指导术中操作,提供重要智慧工具。我院成立的人工智能医学影像实验室,通过人工智能辅助技术,为全身各部位器官进行三维可视化重建,提供了全新诊断角度和诊断思路,也为进一步开展虚拟手术模拟以及立体定向手术治疗提供了数字化信息,助力精准手术、精准医疗。
三维重建图
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手术团队对患者实施了高难度的“腹腔镜下右肾部分切除术+右肾固定术”,根据人工智能医学影像全定量三维重建精准设计的手术方案,与医学影像建模辅助定位,微创下完整切除肿瘤,手术历时2小时,肾动脉阻断20分钟,最大程度的保护了肾单位。患者术后顺利恢复出院。
相关科普:
肾癌是一个“沉默的杀手”
章伟副主任医师介绍,与其他肿瘤相比,肾癌是一个“沉默的杀手”。早期肾癌没有明显症状,过去没有常规体检,防癌意识淡薄,所以大瘤体肾癌的情况比较多见,多数都是出现腹部肿块、腹痛、血尿等医院。现在,大家体检意识加强,临床上大约有70%—80%“无症状”的肾癌患者都是在常规体检或其他疾病检查中发现的。
每年做一次B超,可早期发现肾癌
每年做一次B超检查是发现早期肾癌最简单有效、最经济的方法,一般1厘米以上的肾肿瘤通过B超是可以发现的。如果肿块比较小,或是有其他可以指征还可进行肾脏CT扫描来进一步确诊。
早期诊断与治疗,可保肾
对于早期肾癌治疗,手术治疗可治愈大部分的患者。在十多年前,无论肿瘤多小,根治性肾切除术是肾癌手术的金标准,只要确诊为肾癌,基本上都是选择根治性肾切除术,也就是将整个肾脏切除。肾部分切除术(NSS)仅仅在特殊情况下才考虑,比如孤立肾患者,也就是患者只有一个肾脏;或者两个肾脏都有肿瘤;或者手术前患者已存在肾功能不全。
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肾癌的手术治疗选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年来,NSS手术已成为切除小肾癌的常规手术方式。NSS的优势在于根治性治疗肿瘤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肾单位,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根治性肾切除术,且术后生活质量更高。同时,经过数十年临床观察发现规范的NSS手术并不增加肿瘤的复发率,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逐步降低。
专家简介
章伟,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医疗组组长,日间病房负责人
浙江省抗癌协会泌尿生殖系分会委员,浙江省数理医学会泌尿系肿瘤分会委员,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北大医学部硕士毕业,浙大医学院在职博士。医院、吴阶平泌尿外科中心、美国Cleveland医学中心进修学习。从事泌尿外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十余年,擅长泌尿系肿瘤、泌尿系结石的微创治疗。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基金1项和省部级课题2项,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十余篇。参编《恶性肿瘤淋巴外科理论与实践》等学术著作。
毛颖民副主任医师,介入微创诊疗中心副主任
毕业于浙江大学。从事介入临床及放射诊断工作20多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肝癌、肺癌等实体恶性肿瘤的介入综合治疗。擅长子宫肌瘤、血管瘤等良性病变及神经血管性疾病的介入诊治。现为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介入专委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中西医整合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本文由医院泌尿外科供稿
同德官微为您健康加油!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