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是小儿常见皮肤病之一,主要是由湿邪引起,以出现各种疾病的瘙痒性皮疹为特征。主要表现为皮红起疹、瘙痒不休,严重时可发展为脓包、溃疡。婴儿湿疹见于6个月内,且人工喂养的孩子易患此病。
湿疹多发生于头面部如:额部、颊部、头顶部逐渐向其他部位发展。常见对称分布,初为群集性或散在性小红斑及小丘疹,头皮及眉部常有黄白色鳞屑及痂,薄厚不一,若受到搔抓或磨擦刺激则皮炎潮红加重,可有渗出及糜烂结痂。皮损加重后即向颈、四肢、躯干等处发展。剧痒、糜烂,渗出较多者可因感染而发生浅淋巴结肿大。由于瘙痒可使患儿烦躁不安影响睡眠,食欲不佳及消瘦。
1.湿热蕴蒸型:先见密集的斑丘疹,不久转成疱疹,糜烂、渗出、结痂,往往奇痒寝食不宁,且易继发感染。
2.脾虚血亏型:见于上型好转后,或稳定阶段,以丘疹、红肿、硬结、鳞屑、结痂为主,或有黄色脂性渗出。痒感较轻。
1.西医疗法
(1)维生素C:~mg/日,分3次服。
(2)复合维生素B:1片,1日2~3次。
(3)乳酶生:0.3g,1日3次。用于消化不良引起的湿疹。
(4)扑尔敏:1~2mg,1日3次。
(5)苯海拉明:1mg/kg/次,1日2次。
(6)维生素B12:~μg,肌肉注射1日1次。
(7)仙特敏:1/3~1片,1日3次。
(8)牛黄消炎片:1/2~1片,1日3次。
2.中医疗法〔分型治疗〕
(1)湿热蕴蒸型:用清热利湿祛风药:萆薢9g,茯苓9g,泽泻9g,苦参9g,龙胆草4.5g,苡米仁12g,通草4.5g,蝉衣3g,玉宝散1~2g(分次化服)。水煎服。
(2)脾虚血亏型:用健脾燥湿养血祛风药:苍术9g,川朴3g,陈皮4.5g,甘草3g,当归9g,赤白芍9g,苦参9g,小胡麻9g,白藓皮9g,地肤子9g,三妙丸9g(包)。水煎服。
〔常用中成药〕
(1)小儿启脾丸:1/2~1丸,每日3次,温开水化服。
(2)五福化毒丹:1/3~1/2丸,每日3次,温开水化服。
(3)清热解毒丸:1/3~1/2丸,每日3次,温开水化服。
(4)清解片合地龙片:各2~3片,每日2次。用于急性湿疹。
(5)乌梢蛇片合当归片:各2~3片,每日2次。用于慢性湿疹。
〔常用草药单方〕
(1)黄柏4g,地肤子8g,蝉衣6g,鸡血藤12g。水煎服。每日1剂。
(2)白藓皮8g,苦参6g,黄芩10g,赤芍9g,防风8g,荆芥6g,水煎服。每日1剂。
〔其他疗法〕
(1)野菊花或蒲公英煎汤冷敷,每日3~4次,每次1小时左右。用于湿热蕴蒸型。
(2)外涂黄连油膏或黛蛤散麻油调敷患处。用于湿热蕴蒸型。
(3)蛋黄油涂敷或青黛膏外搽。用于脾虚血亏型。
(4)3%马齿苋煎液做冷湿敷。
(5)炉甘石洗剂,用于潮红、肿胀、瘙痒无渗出湿疹。
(6)3%硼酸溶液冷湿敷。
(7)松香15g,白矾15g。共研末香油调匀,搽患处。
(8)滑石粉50g,青黛10g,共研为粉,涂撒患处。每日换1~2次。
(9)黑豆溜油20g,凡士林80g。调匀涂患处。每日2~3次。
(10)针刺疗法:选取曲池、足三里、血海、委中等穴针刺。
耳针可选肺穴、神门、皮质下及内分泌等穴。
〔推拿疗法〕
1.湿疹的患儿,可分推阴阳3分钟,补脾经2分钟,逆运内八卦2分钟,推掐四横纹3分钟,揉小天心3分钟,揉外劳宫5分钟。
2.揉一窝风5分钟,清天河水、退六腑各3分钟,揉风市2分钟。上述疗法每日1次,3周为1疗程。
〔特效穴位〕
1.血海穴属足太阴脾经经脉穴位,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处,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父母用大拇指垂直按压穴位,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左右脚穴位各按压3~5分钟。
2.阴陵泉穴属足少阳胆经经脉的穴位,位于人体膝盖的斜下方,小腿外侧的腓骨小头稍前的凹陷中。
父母弯曲大拇指,指腹垂直揉按穴位,有酸、胀、痛的感觉。每次左右各揉按1~3分钟,先左后右。
3.三阴交穴属足太阴脾经经脉的穴位,在人体小腿内侧,足内踝上缘3指宽,踝尖正上方胫骨边缘凹陷中。
父母以大拇指指尖垂直按压穴位,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左右足各揉按1~3分钟。
本病的防治,精心护理及合理喂养非常重要。
1.患儿衣被要清洁、柔软、宽大,以棉织物为宜,忌穿毛织品,忌用橡胶式塑料衬垫。不要过暖,过暖易加重痒感。
2.注意患儿消化状态,纠正便秘及腹泻,避免不规律喂奶及过饱。
3.注意有无食物过敏问题。疑牛奶过敏的可将牛奶煮沸较久;疑蛋白过敏的可单食蛋黄,乳母也暂停吃蛋,必要时乳母还应暂时停海腥、虾、蟹等饮食。
4.皮损处切忌热水烫洗;忌肥皂洗涤或用力揩擦搔抓等。
5.不可接种牛痘,不可与种痘者及患单纯疱疹或带状疱疹者接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