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看德国
写在前面的话:一家之言,有小医生眼光及阶级局限性,姑且听之,姑且信之。
9月份开始了德国医学交流的三个月,定位在柏林附近的萨克森-安哈尔特州的首府马格德堡。马格德堡一开始怎么听怎么别扭,来了之后发现是马德堡半球实验的地方就顺了许多,当地中国人称自己为“马堡”。
医院是医院普外科,德国全国只有34所医学院校,德国总共13个州。
我们这里是普外科,总共有三个病区,我被分在普外一病区,德国医生每天6:45开始查房,推着病历车,7点30结束查房。
科室的早会,是普外科主任带着三个病区的医生一起开,每天在7点半在固定的一个能放映CT、MRI影像的房间开始。主要的内容就是第一部分,交班,昨天晚上值班情况;第二部分,今天手术病人,具体在讨论一下片子;第三部分,各病区特别疑难的病人的影像资料再讨论一下。
下午各病区自己查房,科室主治、住院小医生2:45看自己病房的病人,病区主任带着15:30看一遍监护室的病人,病区里不分组。普外一有1个病区主任,2个正高,3个主治,3个住院,管病房里30张床和监护室10张左右的床。
普外科主任每周选三天分别去三个病区参加6:45的早查房。举例说,周二来普外一,周三来普外二,周四来普外三。当然,他们的普外一叫Section1.
德国的外科传统,各个普外科主任都全国聘请,普外科主任是年4月刚从南德来的主任,确实在这里的主任中水平比较拔头筹。态度极其友善。他们之前的中心临床实力和科研实力雄厚,科室发过好几篇nature。主任很有外科大家风范,果断利落,一言九鼎。(感觉在外科中,行政主任的技术也很重要)
医院的肝胆外科的导师是普外科主任Croner教授,手术中甚至停下手术跟我们说明目前的步骤和下一步的计划。
主任听说我来自杭州很高兴,说他10年前左右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学习的时候认识的就是医院肝胆胰外科的李教授,所以对杭州很熟悉。说你们杭州是个小城市,我说是的,现在是个大城市了。
我们的带教老师是普外一的正教授Mayor教授,Mayor教授不是普外一的病区行政主任,除了负责手术、门诊、值班,主要负责教学,尽职尽责,全天候的英文翻译。
一、重视术前完善检查
这里对影像学的重视程度“令人发指”(上过北京新东方GRE补习班的人都知道,“令人发指”是极言的意思),后来我想起来,西门子就是德国的品牌。
每天两次反复讨论病人的影像资料和准备手术的方案。用的也是开源的PAS系统。
二、无损伤的理念
1、拉钩和拉钩保护套
肝胆外科有几个经典动作,控制第一肝门,抱肝。我们最经常暴露第一肝门的三助动作,就是在纱布上拉着S拉钩。
德国有一种专门在拉钩上用的纱布套,用于各型号拉钩。
肝胆手术我们中国的拉钩一般是S拉钩两个、方拉钩两个、皮肤拉钩两个有的时候还有膀胱拉钩两个,在这里发现拉钩选择更多,但是没有方拉钩。
我尤其喜欢一种有小爪子的皮肤拉钩,在浅表应用,适合于皮下脂肪多的患者。
2、广泛应用双极电凝
做腹部手术的医生都往往喜欢双极电凝,德国的双极电凝型号多种,每次手术都准备4种左右,循环应用,直接手动,跟我们的国产很像,但是不滴水。
3、广泛应用花生米和粽子
“花生米”和“粽子”是中国外科医生的叫法,是指用血管钳夹好小纱布和中纱布待用,护士们会准备好一小杯待用的小“花生米”。
术中没有我们的“水接”,水盆也不放在主台上。
术中医生很少用水冲洗创面,必要时才冲水,因为一般二助都是年资低的住院医师或者实习同学也不知道要去吸引,主刀很常用“花生米”、“粽子”止血。
一开始以为是泌尿外科的医生特色,后来看普外科的医生也不完全追求创面;
这里主刀能力都很强,因为需要训练助手,都是一边自己暴露,一边自己止血。
三、过渡病房的概念
1、术后的转运
ICU和手术室的床是一样的,平时在手术室里只有一个可升降的柱子,转运的类似一个小推车,同一张床来,同一张床走。
转运的时候,只有麻醉科医生,没有手术医生。
2、主刀医生每天下午去监护室查房
普外一大概在监护室有10几张床,如果情况允许,就转到过渡病房去。
过渡病房是在ICU和普通病房之间的病房。
3、德国的医保相关的医疗费用全部报销
医患关系良好,见面都打招呼,病人也没有家属陪护。
4、肝移植的等待清单靠MELD评分。
我们的带教老师Mayor教授说,他们也很难平衡MELD评分低移植几率低和MELD评分低移植预后差的问题。
四、强大的手术室护士
我们这个手术室护士长不允许拍照片,其他一同来的允许,照片来自小伙伴。一般来说,普外科的手术固定在同一手术间,同样几个护士,护士高度参与手术。
1、护士消毒
消毒分碘酊和碘伏两种,分别消毒,术中和医生一起铺巾,术后跟管腹医生一起打皮钉,固定纱布。
可能也是因为医生比较少的缘故。
2、护士帮医生穿衣服、戴手套
护士帮所有医生戴手套,这个可真是享受。
洗手有6种洗涤剂,视情况而定,洗完手要等到皮肤干燥才能穿衣服。
3、手术器械准备的普遍更多
都是类似我们的肝移植器械,打结的一点不同,我们用血管钳递线,他们用镊子。
中国亚专科分的比较细,国内我们肝胆外科不做结直肠外科的手术,我们中心也没有3D腔镜的设备,但是听同来的小伙伴说国内设备也都有。
(1)结直肠的手术,看他们腹腔肿瘤切除后,腹腔里水打好,从肛门用肛门镜看一看,有没有漏。
(2)用3D眼镜看了3D腹腔镜手术
(3)腔镜的第一个洞是可视化打洞,他的第一个Trocar可以看到一层层进去,避免伤到组织。
每一个Trocar都有一个可以打水(5ml)在腹腔内固定的装置,避免滑出来。
(5)听他们讲了一个,经腹空肠置营养管的课,是器械商来讲课的,想起林老师做了很多这样的尝试,我们是凭经验,事实上走在前面了。
4、无菌线比较富有
跟我们种类比较类似Proline、PDS、Vicryl,都是强生公司提供的线,术中打结的普通丝线也是这种“我们的进口线”。
关腹的时候他们用我们常用的关胸线,我们的教授问我,说“你们是用这种线吗”,我回答是的,他说让他觉得有点惊讶。
5、有一台手术是腹腔手术切除后,断了两侧速尿管,泌尿外科来把两侧速尿管连在一起,和一部分小肠做尿瘘外引流,医生态度是少数对中国医生不友好的医生,手术倒是行云流水,有机会看看国内是怎么做的。
6、环状拉钩的应用,也是实在是人少,真正用的也需要有很多选择。
五、我们有他们没有的东西
1、洗手护士的针头磁铁收纳小盒
2、麻醉师的气管插管塑料支架,他们就是用血管钳拉着输液器固定气管插管。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现在没有哪种器械、技术是只有欧洲有,中国没有的,看起来理念很重要,来看了之后,深深感到,我们也是很好的,但是要来学习他们的理念。
中德的差距越来越小,热情的人们占大多数,当然科室也有忙碌且冷漠的小姐姐;但是热情的占了主流,可能也跟他们人手较多有关。
花好月圆人团圆
有两个问题还要解决
第一个:如何成为世界一流的医学中心?
我还不能够回答,但是有一个很确定,世界一流的医学中心里肯定有世界一流的外科医生。
第二个:为什么女生有人这么胖,有人这么瘦,他们当地人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这里的健身房好便宜,平均20欧一个月,24小时,健身房里还有女性专用健身区。
中秋快乐
最后说一下环境适应的情况,不才区区在下竟然适应的如鱼得水。后来发现,马格德堡是哈尔滨的友好城市。
这里的气候很像我的家乡哈尔滨,早上冷,中午热,早上要穿棉毛裤,下午要穿短裤,这里要穿“坎肩”,“坎肩”始于清朝流行,就是北方服饰,因温差大,类似藏服没有袖子;“一定要穿毛袜子”,小时候我妈到处追着我穿袜子,这里的毛线和毛衣也比较流行,类似中国的寒从脚起,要注意保暖。
饮食习惯也很像,就是从“秋林红肠”变成了“德国烤肠”,从“马迭尔酸奶”变成了“德国酸奶”,从“哈尔滨啤酒”变成了“德国啤酒”。
北方城市蔬菜匮乏,我小的时候冬天只有白菜和豆角的记忆,这里也蔬菜不多。
生活倒是很方便,各处都有连锁超市,虽然周日不开,也足够饿不死的。
人的潜力真是无穷的,我在这里几天,厨艺大涨,想起很久之前Y哥跟我说,做鸡翅,涂好佐料,正面10分钟,反面10分钟就很好吃了,如法炮制,效果不错。
有一天跟师兄聊天,他说,“德国古代就不是个气候怡然地方”,所以你看,各国国王都是德国人吧,还的确是,英国的女皇就是德国后裔。
继续努力,好好学习!
王硕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