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深造iPhone版发布新版本,修复了部分同学使用时遇到的闪退问题,使用苹果手机的同学可以到AppStore下载安装最新版。
回复「课程」即可领取元低价券,优惠报名学习「执考提高班」,加入VIP群与数百人一起冲刺学习,报名后即可获得真题讲解、考点串讲、绝密押题,助你一次通过考试。
例1.不协调性子宫收缩乏力时首选药物为
A.硫酸镁静滴
B.哌替啶肌注
C.肼屈嗪静滴
D.甘露醇快速静滴
E.氯丙嗪静推
例2.胎头跨耻征阳性的额初产妇于临产后检查,不可能出现的是
A.子宫收缩力异常
B.胎位异常
C.胎头衔接
D.胎膜早破
E.潜伏期延长
例3.属于骨盆狭窄的径线为
A.髂棘间径24cm
B.骶耻外径20cm
C.骨盆入口前后径10cm
D.坐骨棘间径10cm
E.坐骨结节间径7.5cm,出口后矢状径8.5cm
例4.初孕妇,26岁。妊娠38周,规律宫缩8小时,宫口开大6cm,S+L,胎膜已破,胎儿体重估计g,血压/80mmHg,胎心次/分。2小时后肛查:宫口仍6cm,边薄,先露S+L,宫缩力弱,20秒/5~6分,胎心好。应诊断为
A.潜伏期延长
B.活跃期延长
C.活跃期停滞
D.第二产程延长
E.滞产
题目解析
例1:考察不协调性子宫收缩乏力的处理,处理原则为调解子宫收缩,恢复正常的节律性和极性,一般首选哌替啶等镇静药物,故本题选B。
例2:考察骨产道异常所致难产,跨耻征阳性即为胎头高于耻骨联合平面,表示头盆明显不称,多为骨盆入口平面狭窄,造成胎头衔接受阻,临产后胎头无法衔接,故本题选C。
例3:考察骨盆测量的正常值,骶耻外径正常值18~20cm,髂棘间径23~26cm,坐骨结节间径或出口横径8.5~9.5cm,出口后矢状径8~9cm,坐骨棘间径10cm。当坐骨结节间径小于正常值时,如果坐骨结节间径与出口后矢状径之和大于15cm则仍可经阴道分娩。骨盆入口前后径正常值为11cm,故本题答案选C。
例4:考察产程曲线异常的分类诊断,宫口扩张3cm至宫口全开称为活跃期,进入活跃期后宫口不再扩张2小时以上称为活跃期停滞,故本题选C。
知识点详解
异常分娩又称难产,影响分娩的主要因素为产力、产道、胎儿及精神心理因素。
一、产力异常
1.分类
子宫收缩力异常氛围子宫收缩乏力和子宫收缩过强两类,每类又分为协调性和不协调性。
2.子宫收缩乏力
(1)原因
头盆不称或胎位异常不能引起反射性子宫收缩导致继发性宫缩乏力,多胎妊娠、巨大胎儿、羊水过多等使子宫肌纤维过度伸展,子宫发育不良、畸形等导致宫缩乏力,精神因素、内分泌失调导致宫缩乏力,临产后大剂量使用吗啡、哌替啶、苯巴比妥钠等可能抑制宫缩。
(2)临床表现与诊断
协调性宫缩乏力:多属于继发性宫缩乏力。
①宫缩的节律性、对称性和极性均正常,但收缩力弱、持续时间短、间歇期长且不规律。
②宫缩高峰时手指压宫底部肌壁出现凹陷。
③中骨盆、骨盆出口平面狭窄,持续枕横位或枕后位者临产早期宫缩正常,第一产程活跃期后期或第二产程时宫缩减弱。
不协调性宫缩乏力,多属于原发性宫缩乏力,多见于头盆不称和胎位异常的初产妇。
①宫缩极性倒置,宫缩不规律,节律不协调,宫腔内压力下段强于宫底部,宫缩间歇起子宫壁不完全松弛,无效宫缩。
②产妇下腹部持续疼痛、拒按,烦躁,严重者脱水、电解质紊乱、肠胀气,胎儿-胎盘循环障碍,出现胎儿宫内窘迫。
③产检见下腹部压痛,胎位触不清,胎心不规律。
④宫口扩张早期缓慢或停滞,胎先露下降缓慢,潜伏期延长。
(3)产程曲线异常
①潜伏期延长
从规律宫缩开始至宫口扩张3cm称潜伏期,初产妇约8小时,最多16小时,超过16小时称潜伏期延长。
②活跃期延长
从宫口扩张3cm至宫口全开称活跃期,初产妇约4小时,最多8小时,超过8小时称活跃期延长。
③活跃期停滞
进入活跃期后宫口不再扩张达4小时以上。
④第二产程延长
宫口全开后初产妇超过2小时,经产妇超过1小时未分娩。
⑤第二产程停滞
第二产程达1小时胎头下降无进展。
⑥胎头下降延长
活跃期晚期及第二产程中胎头下降速度初产妇1cm/h,经产妇2cm/h。
⑦胎头下降停滞
活跃期晚期胎头停留在原处不下降1小时以上。
⑧滞产
总产程超过24小时。
3.子宫收缩乏力对母儿的影响
(1)对产妇的影响
①产妇疲乏无力,严重者可脱水、酸中毒、低钾血症,手术率增加。
②第二产程延长致产后排尿困难、尿潴留甚至尿瘘或粪瘘。
③容易引起产后出血,增加产褥感染率。
(2)对胎儿的影响
①容易发生胎儿窘迫。
②延长产程使胎头、脐带受压,手术助产率增加,胎儿产伤增加。
③新生儿窒息、颅内出血及吸入性肺炎发病率增加。
4.子宫收缩乏力的处理和预防
(1)协调性宫缩乏力的处理
①头盆不称、胎头未衔接、胎儿窘迫时应及时剖宫产。
②经阴道分娩者第一产程可通过人工破膜、静注地西泮、缩宫素等加强子宫收缩。
③第二产程宫缩乏力时也应静注缩宫素加强宫缩。
④第三产程预防产后出血,当胎儿前肩娩出时可静推加静滴缩宫素。
(2)不协调性宫缩乏力的处理。
①调节宫缩使其恢复极性,禁用缩宫素。
②可给予哌替啶、吗啡、地西泮镇静。
③药物处理未能恢复宫缩或出现胎儿窘迫时应行剖宫产。
5、子宫收缩过强
(1)分类
①协调性子宫收缩过强(急产、病历缩复环)。
②不协调性子宫收缩过强(强直性子宫收缩、子宫痉挛性狭窄环)。
(2)诊断
协调性子宫收缩过强
①急产
产道无阻力,10分钟宫缩5次,宫口扩张速度≥5cm/h,总产程3h;
②病历缩复环
子宫收缩过强伴头盆不称、胎位异常或瘢痕子宫时可出现病例缩复环甚至子宫破裂。
不协调性子宫收缩过强
①强直性子宫收缩
不当使用缩宫素所致、宫缩无间歇或间歇短、产妇烦躁不安、腹痛拒按、胎位触不清、胎心不清、可有病理性缩复环、血尿等先兆子宫破裂征象。
②子宫痉挛性狭窄环
产妇持续腹痛烦躁不安、宫颈扩张缓慢、胎先露下降停滞、胎心不齐、狭窄环形成。
(3)处理
①协调性子宫收缩过强
提前待产、不灌肠、提前做好接产准备、嘱孕妇不屏气、产后仔细检查有无撕裂、预防感染。
②不协调性子宫收缩过强
强直性子宫收缩可给予宫缩抑制剂,子宫痉挛性狭窄环应停止操作及停用缩宫素,使用镇静剂,不能缓解或出现胎儿窘迫时及时剖宫产。
二、产道异常
1.狭窄骨盆
(1)分类
①骨盆入口平面狭窄
骶耻外径18cm,入口前后径10cm。
②中骨盆及骨盆出口平面狭窄
坐骨棘间径10cm,坐骨结节间径7.5cm。
③骨盆三个平面狭窄
每个平面经线均小于正常值2cm以上,均小骨盆。
④畸形骨盆
(2)诊断
①估计头盆关系
胎头与耻骨联合平面关系,跨耻征阳性表示头盆明显不称。
②骨盆测量
骨盆外测量(骶耻外径、坐骨结节间径、坐骨切迹、耻骨弓角度),骨盆内测量(对角径、坐骨棘间径、坐骨结节间径与出口后矢状径之和)
(3)对母儿影响
①对产妇的影响
产程延长、持续性枕横/后位、生殖道瘘、感染、子宫破裂。
②对胎儿及新生儿的影响
胎儿窘迫或死亡、颅内出血、新生儿产伤及感染。
(4)分娩时处理
明确狭窄骨盆类别和程度,了解胎位、胎儿大小、胎心率、宫缩强弱、宫口扩张程度、胎先露下降程度、破膜与否、结合年龄、产次、既往分娩史综合分析决定是否试产及何时行剖腹产。
2.软产道异常
软产道包括子宫下段、宫颈、阴道及外阴,瘢痕、水肿、坚韧、子宫肌瘤等可导致难产,较少见。
三、胎位异常
1.临床分类
(1)胎头位置异常
(2)臀先露
(3)肩先露
2.诊断
结合临床表现、产检、B超等。
3.持续性枕横位
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在骨盆无异常、胎儿不大时可以试产。
4.臀先露
臀先露是最常见的异常胎位。妊娠30周前多能自行转位无需处理,30周后仍为臀先露则需处理。
5.肩先露
是对母儿最不利的胎位,出死胎及早产儿胎体折叠娩出外,肩先露的足月活胎不能经阴道分娩。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