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肾是临床上罕见的肾脏疾病,而使用马蹄肾进行移植则更为少见。近日,《柳叶刀》发布了一则马蹄肾移植的病例读片,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01
病例介绍
一42岁男子因头部抢上入住创伤外科,确诊脑死亡后,行器官捐献。肌酐浓度为1.00mg/dL(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92.4mL/min/1.73m2),尿量mL/h。捐献器官前行CT检查显示马蹄肾(见下图)。肾脏下极、峡部融合。
A:横断面CT;B:肾脏三维重建图像
一65岁接受血液透析治疗4个月的1型糖尿病女性接受该肾脏移植。供肾每侧都有四条动脉(2条肾主动脉(源于主动脉),2条髂总动脉分支),1条肾静脉和输尿管。
使用血管吻合器原位分离肾峡部,结扎动脉将马蹄肾分成两部分,行移植术后,受者移植物功能立即恢复,出院时肌酐0.98mg/dL(eGFR69.3mL/min/1.73m2)。
02
扩展阅读
什么是马蹄肾?
马蹄肾是一种先天性肾融合畸形,多数学者认为是胚胎发育时期两肾旋转失常,彼此融合所致。在例CT检查者中可见1例马蹄肾,临床上并不常见。90%的马蹄肾患者表现为下极融合,极少数位于肾上极。
在临床上,马蹄肾通常不表现出任何症状,常是被偶然发现。尽管马蹄肾常常合并结石、感染、梗阻、积水等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但这些症状无特异性,对马蹄肾的诊断帮助不大。马蹄肾诊断通常需要借助超声、CT、MRI、静脉肾盂造影、核医学等影像学检查。熟悉马蹄肾的各种影像学特征有助于马蹄肾的诊断。
马蹄肾供肾肾移植的手术特点
由于马蹄肾的解剖结构复杂,手术中修肾过程较困难。临床上多优先离断峡部,使融合肾成为两个独立体,然后再保护各组管道结构的完整及良好的血运,残端处理使用2-0肠线锁边缝合修补。
尿瘘是肾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为5.6%~12.8%,发生原因与手术及排斥反应有关,也与取肾和修肾过程中肾门及输尿管周围组织保留太少,破坏输尿管血供有关。
大多数马蹄肾的功能是正常的,但80%的马蹄肾存在一定的肾积水。因此修肾时需仔细游离输尿管以发现可能存在的梗阻,并在输尿管膀胱吻合术后常规放置支架管,以减少术后输尿管梗阻的发生。
03
小结年我国首次报道了用马蹄肾作为供肾行肾移植术成功案例,虽然目前国内仅有数例马蹄肾供肾肾移植成功报道,但国外成功案例并不少见,使用马蹄肾肾移植的结局与非马蹄肾肾移植相似。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近年来终末期肾病患者数量大幅增加,马蹄肾可为患者增加供肾数量。尽管马蹄肾有复杂的解剖结构及变异程度,但只要术前精确评估、术中仔细操作、术后严密随访,马蹄肾作为供肾进行肾移植是安全、可行的。
参考文献:
[1]Horseshoekidneyinadeceasedorgandonor:arareglimpseatanun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