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性尿失禁
中医认识
压力性尿失禁(SUI)不仅是现代人的疾病,
早在数千年前的古人就已经发现......
SUI的历史演变
目前发现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就有对尿失禁的记载。《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咳论》提到“膀胱咳状,咳则遗溺。”古人将会产生漏尿表现的咳嗽称为“膀胱咳”,这和现代研究中压力性尿失禁的特点十分相似。大多数的SUI患者盆腔脏器脱垂,当咳嗽时会使腹压升高,其压力只能传导至膀胱,使膀胱内压增高,但尿道内压几乎不增高,结果膀胱内压大于尿道内压,产生尿失禁。
但是在古代,人们不懂现代物理,也不知道“膀胱咳”和腹压、盆底组织和内分泌的关系,那么他们是怎么认识这个疾病的呢?
《素问》提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认为膀胱的“气化”功能失司,不能约束尿液而产生的漏尿。
宋代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中有提到“又妇人产蓐,产理不顺,致伤膀胱,遗尿无时。”认为此病是由于妇女妊娠不顺,伤及膀胱所致。
又过了数十年,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两大原因:一是生产时不慎损伤所致,二是由于气虚导致难产,难产后更伤气血,气血两虚所致,其著作《格致余论》中提到“尝见尿胞因收生者不谨,以致破损而得淋沥病,遂为废疾……难产之由,多是气虚,难产之后,血气尤虚”。在中医学里,气有固摄作用,放在这,就是指气可以固摄尿液,不让尿液漏出。而气虚会导致统摄无权,产生遗尿。
之后的《医学纲目》、《傅青主女科》等著作在论述遗尿的病机时,也认为是气血虚衰所致。在清代薛生白在《校注妇人大全良方》中将其分为肝肾虚热、阳气虚弱、肺气虚寒、腑中有热、脾肺气虚等证型,并进行详细论述。
现代中医辨证主要将压力性尿失禁
分为湿热下注型、肾气亏虚型以及气血亏虚型[1]。
01
湿热下注型
之前提到过,膀胱有“气化”的功能,如若湿热之邪侵扰膀胱,膀胱的“气化”功能失司,不能约束尿液从而产生漏尿。
由于古代的医疗条件水平不高,因而湿热下注型相对少见,反而在现代,生活条件较好,饮食不节制,过食肥甘厚腻,这种饮食习惯会内生湿热,并且伤害脾胃,使得脾胃运化水湿的能力下降,进一步导致水谷不得代谢,生成湿热。
同样由于现代社会压力较大,往往会使人肝气郁结,肝在五行属木,脾属土,木克土,因而肝气郁结日久,郁而化热,也会影响到脾胃的功能,最终也会导致脾胃运化能力下降,产生湿热。
以上两者内生的湿热之邪下注膀胱,或外阴不洁,直接导致湿热上行膀胱。都会导致膀胱经脉不通、气机不畅,膀胱的气化功能失司,导致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
(为了便于理解,制作一张思维导读,配合文字服用,可以不那么枯燥。)
02
肾气亏虚型
肾是储存人体先天之精的脏器,也就是说,父母给我们的全部宝贝,都储存在这里,因而肾也有“先天之本”的美名。
在中医认为,肾和膀胱相表里,因此肾的亏虚容易影响到膀胱。膀胱就像一个水库,现实生活中,水库的闸门如果要让它关的紧,就需要一定的力量挡在门外,和里面的水相抗衡。肾虚会导致膀胱的功能失司,导致外面的力量不足以抵挡里面水的力量,水闸里面的力量大,就会导致闸门关不紧,水也就从里面漏了出来,也就是压力性尿失禁了。
临症多见小便频数色白,滴沥不净,咳嗽、大笑时自动溢出;乏力疲劳,腰膝酸软,形寒肢冷;白带无味;舌淡苔白,脉虚。
03
气血亏虚型
气血是我们身体各种活动的动力,我们形容说话响亮的人中气足,称赞强壮的人力气大,可见“气”已经很充分地渗透到老百姓的生活中了。而血具有濡养脏腑组织等作用,与气一样重要,就是气和血两者相互配合、协作,才维持我们机体日常生理活动的稳定。
气血虚往往多见于生育过多,有难产史的患者,因为生产、难产往往会损伤一定的气血,气血不足,脏腑的动力就不足,也会导致膀胱气化失常,无法约束尿道,导致尿失禁的现象发生。
这种证型可见:小便失禁,或咳嗽时,或矢气时,甚则站立而尿液不禁自出;气短声低,体倦乏力;面色萎黄,头晕,健忘;舌淡红苔薄白,脉虚。
以上就是中医对于压力性尿失禁的认识,
如有疑问或者想要了解更多中医相关知识
可以浏览我们以往的文章哦!
·END·
参考文献:
[1]魏俊英,徐立然,郑志攀.女性压力性尿失禁中医辨证施治[J].中医学报,,25(06):-.DOI:10./j.issn.-..06..
图源
网路、爱社交的社交癌
文案丨张安
排版丨林可妮
审核丨林可妮蒋安澜
指导老师丨陈跃来汤康敏
单位
上海中医院
医院
陈跃来上海领军人才工作室
陈跃来上海市名中医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