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士元,年出生于上海,生父是湖南和平解放中的三大将领之一。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湖南妇产科学界带头人、曼氏手术湖南第一人,这些都不足以全面描述唐士元。
她将毕生所学和近60年的从医经验,奉献给每一位有缘的患者,给众多家庭带去希望和新生。已是82岁高龄的唐士元,如今依旧保持着年轻时的工作状态。
“我要像吴孟超院士一样,一直做下去,直到做不动的那一天。”唐士元说。
初冬。长沙。
湘江之畔、猴子石桥,南郊公园向北八百米,医院坐落于此。
医院三楼,一个浅橙色诊室,窗外一抹深绿。
诊室内,一位和蔼的老人握着一位年轻女子的手,轻轻耳语。
慈爱的表情,就像是祖母在跟孩子拉家常。
唐士元耐心地与患者交流沟通
桌旁是两个墨绿沙发,如果你愿意,可以坐进能包裹住大半个身体的舒适沙发里。
放轻松下来,就是人最好的状态。
这里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湖南妇产科学界带头人唐士元医生的办公室。
但在这里,你很难把自己当成病人。
唐士元始终用慈祥的笑容感染着每一位患者
01
医生
是她的职业
也是她的人生
唐士元年出生于上海,生父是湖南和平解放中的三大将领之一。
八个月时,父母离异。
继父是中国近代最早赴法国勤工俭学的进步学生,上世纪40年代回国参加抗日,一直从事医疗工作,是唐士元从医的启蒙人。
年从湖南医学院毕业后,唐士元婉拒父亲的特殊照顾(去武汉),服从国家统一分配,医院(医院),进入妇产科工作。
唐士元大学时代留影
医界有一句行话:
“金眼科银外科,累死累活妇产科”。
家庭条件优越、生父和养父都有着非凡背景的唐士元,有着各种人生的可能性,为什么偏偏选择了妇产科呢?
“这是受到了继父的影响。”唐士元毫无犹豫地说。
继父是一位杰出的妇产科医生。
他一生“勤于工作,俭以求学”的人生姿态,努力、认真、严谨的生活态度,都对唐士元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邵阳工作的30年中,唐士元遇到恩师刘愚如院长,他临床的医疗作风、和蔼的对待病人、严谨的手术操作……都给予了唐士元很大的影响。
唐士元应医院70周年院庆
年,在妇产科一线工作了整整30年的唐士元,被省卫生厅调到长沙,出任湖南省妇幼保健院业务院长。
虽然肩负了行政任务,但她依旧活跃在临床一线:门诊室、手术台、专家会诊、业务讲堂……这种繁忙的工作节奏,她又持续了近30年。
唐士元曾任省妇幼保健院业务院长
如今,已是82岁高龄的唐士元,依旧保持着年轻时的工作状态。
她将毕生所学和近60年的从医经验,奉献给每一位有缘的患者,给众多家庭带去希望和新生。
唐士元为患者解答疑虑
02
好医生
一要减少误诊
二要有主见
当年,还是医学院学医院实习时,老师的临床教育让她学会了终身受用的行为准绳——“怎么当个好医生”:
做个好医生,就是要减少误诊。应该包括:1、详细地询问病史,2、仔细的体格检查,3、必须的辅助诊断措施,4、综合分析,得出诊断。
这四句教导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唐士元一生的临床之路。
唐士元常说,作为医生,要学会为病人思考,要根据不同的病种,采取更为合适的治疗方法。
行医数十载,唐士元不忘初心
唐士元曾遇到一个案例:一个16岁的女生,子宫外翻,当时的治疗方法,就是将病人的子宫切掉。
子宫切除,意味着一辈子不能生孩子,这对一个女人太残酷了。
唐士元潜心研究,终于创造了一种可以不需要切子宫的治疗方法。
之后陆续碰到6个相似的病例,只需半个小时手术,就可以无需切除子宫实现治愈。
这个方法当时还在全国的妇产科学术会上做了分享。
唐士元向医务人员分析讲解近期的典型病例
唐士元曾经还遇到过一个17岁的高中女生,医院诊断是功能性子宫出血,但是唐士元觉得没有那么简单,经过仔细检查,结果发现是宫颈癌!
那时,医院,唐士元就介绍她去杭州进行治疗,最后痊愈,现在生活得很好。
“所以,做医生不能完全按照书上来,要有自己的主见。”唐士元说。
产后出血尤其是大出血,一直都是产妇死亡风险增加的主因。
唐士元研究了一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在临床上效果显著,该方法先于当时国际常用的“背背缝合子宫”。
羊水栓塞是产妇遇到的最凶险情况,对于这种病例的抢救,唐士元也是感触颇深。
唐士元是曼氏手术湖南第一人
有一次,唐士元留意在一本医疗杂志上看到相关的介绍说,羊水栓塞产妇的死亡率是86%,但还有14%的存活率。她就结合自己的经验,专门收集各种抢救的个案报告。
后来,出现了一个这样的病例,唐士元与同事们共同努力,终于成功抢医院遇到的第二例羊水栓塞产妇。
对于羊水栓塞的治疗记录,唐士元有一本很厚的笔记,用她的话说,这种症状,要早发现,早治疗,与时间赛跑,除少数出现急性的心、肺梗阻的病例很难抢救外,大多可以救治成功。
当前,宫腔粘连、输卵管梗阻是引起女性不孕的重要原因。
在做宫腔粘连、输卵管阻塞的手术后,恢复治疗除了雌孕激素、营养支持外,唐士元在心境调理上也很有心得。
唐士元从大量医学资料中查询分析病理病因
行医58年来,唐士元觉得有几件事情让她很有成就感:
一是,七十年代国家实行了对妇女两病(尿漏、宫脱)的免费治疗,当时,湖南省专门成立了手术队。
医院的陈涤霞医生(已故)在全省各地区做疑难手术,治好了多例,治愈率是全省最高的。
目前,经阴道修补尿瘘这种治疗技术,即“经阴道修补瘘孔手术”,已很难见到我省医生采用,据说均被介绍到北京去做手术了。
在偌大的湖南,此种手术只怕快要失传了!
唐士元毫无保留地做好“传帮带”
二是,首创了无阴道子宫积血的创新手术,成功治愈四例,其中两例已经生育了孩子。
行医58个春秋,唐士元医生在风险高、难度大的妇产科临床第一线,从未停歇。
她亲自抢救过的疑难、重症患者不计其数,经她治疗、接产的女性患者,已达数万人。
她为湖南省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专业骨干,为湖南医疗界做出了深远的贡献,被尊为湖南妇产科领域的“泰斗”级专家。
每一个新生命的诞生,都是唐士元最开心快乐的时刻
03
医者父母心
医生就该
对得起患者的信任
“中国不孕不育发病率已达15%,我看还不止,但其中几乎一半是误诊的。”
唐士元坦言,受医疗器械、问诊时间、检查方法、病人太多等条件影响,医院的医生平均2-3分钟就要看一个病人,确实很难在如此仓促的有限时间内看准病因。
“一个人的情绪会影响生育,我喜欢能够有多一点时间跟病人沟通。”
唐士元说,“医生不是工程师,不是科学家,应该比其他职业有更多的人文关怀理念。医院,不是躺在一个冰冷的流水线上接受各种各样的检查,而是应该得到温暖与关怀。”
唐士元给患者讲解相关原理
唐士元坚持在看病时多跟病人交流,有些甚至需要聊上30-40分钟,这样不仅能够减轻患者的思想负担,也有助于了解病情,做出准确判断。
“有些患者出于各种原因,会对自己的爱人隐瞒曾经的性经历和孕史,这种时候,我会拉着她到小房间里讲悄悄话,医生应该是病人最信任的人,也应当对得起这份信任。”
唐士元认为,自然分娩是人类最健康最自然的分娩方式,对于母亲和胎儿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八十二岁老人温暖的手,轻握着刚出生小宝宝的小手
她致力于提高自然分娩率,倾注人文关怀。由她治愈而出生的宝宝,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唐士元宝宝。
如今,成千上万的“唐士元宝宝”已遍布湖湘大地和全国,每一个“唐士元宝宝”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04
良医三善
一生
做好一件事
“良医三善”,是每个医者追求的境界。
何谓良医?
“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阐发蕴奥,聿著方书,此其立言也。”
清代名医叶天士如是说。
通俗地说,就是一个好医生要做好三个方面:
具有高尚的操守,不贪图名利;具有精湛的技艺,能妙手回春;具有自己的学术思想,敢于实践。
行医58载,唐士元将这三善都做到了。
拒绝红包,不挂锦旗,每天如一日地出诊,做手术,对待孕产妇一视同仁……唐士元医生将这种仁爱坚持了一辈子。
医患关系紧张的当下,唐士元与患者之间总有一种浓浓亲情
多年来,唐士元很少休假。医院,查房、给年轻医生和护士讲课,上午看门诊,下午做手术,晚上回家就研究病历,查阅资料。
她的桌上放着《妇产科学》第九版,没有病人时,她就抓紧时间看这本最新版的妇产科教科书。
从第一版到第九版,唐士元始终钻研在《妇产科学》最前沿
“我每晚都要反复思考就诊病人的诊治方案。哪里好,哪里欠妥,然后还要想一想第二天的手术应当怎么做。医院的这些年,我觉得自己进步了,因为我有更多的时间去详细询问病史,慢慢看病,细细研究病历。”82岁的唐士元此时竟然像个小学生。
辉煌的背后,伴随着一路艰辛与付出。
唐士元把一切精力,都花在病人身上,对于自己的生活,却异于常人地简单。早晨4点半起床,早餐是一个鸡蛋一个苹果,医院;中午在食堂吃饭,一小坨白米饭,一点点蔬菜,就足够她补充体力和维持一下午的手术。
“如果一个人真的有人生梦想的话,那么我的梦想就是做我这个职业,能够再多做一点。”
她说:“一生只能做一件事,那就把这件事做好。”
今年7月,做客央视《朗读者》栏目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火了。
这位96岁高龄的“中国肝脏外科之父”,以救治病人为天职,迄今依旧保持着每周门诊、每星期3台手术的惊人工作量。
“我要像吴孟超院士一样,一直做下去,直到做不动的那一天。”唐士元说。
听闻者无不信矣。
每次手术前,唐士元都会按摩手臂,确保手术操作的灵敏
下午,一台输卵管粘连的高难度手术正等着唐士元医生。她利索地换上墨绿色的无菌手术服,早早来到手术室。
这位站在手术台上的老太太,真是又酷又帅。
来源:匠歌
编辑:曾冰鹤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