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至分娩是一个自然的生理过程,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医疗技术的改进等诸多因素的叠加,导致妊娠过程变得复杂,母儿并发症增加,由此导致的剖宫产分娩率逐年增加,而手术助产率逐年下降。剖宫产引起的诸多近、远期并发症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更大的负担,如子宫内膜炎、尿道炎、子宫或腹部切口感染、盆腔脓肿、血栓性静脉炎、术中出血、术后贫血、其他脏器损伤、肠麻痹、肠梗阻、羊水栓塞等。国外报道术后总并发症可高达28.3%,国内相关报道剖宫产近远期出血可达5%~6%,感染率达3.6%~8.31%。
手术产主要包括剖宫产、产钳术、胎吸术等。对手术产引起的并发症应当引起医务工作者的足够重视。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孕妇适合的分娩方式,切勿盲目实施手术,术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母儿结局。
1剖宫产剖宫产术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尸体剖宫产,切开子宫、取出胎儿、不缝合子宫的剖宫产术,Porro剖宫产子宫切除术,古典式剖宫产术;腹式腹膜内剖宫产术,腹式腹膜外剖宫产术,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等几个发展阶段。在现代产科的临床上,各种剖宫产术式日趋完善。
剖宫产术分子宫体部剖宫产(古典式剖宫产)、子宫下段剖宫产及腹膜外剖宫产3种。
子宫体部剖宫产术主要适应于:
①子宫下段形成不良。
②强迫体位,子宫下段无法暴露者。
③再次手术,膀胱与子宫下段严重粘连,无法分离者。
④子宫痉挛性缩窄环,估计下段切口无法取出胎儿者。
⑤前置胎盘,胎盘位于子宫下段前壁者。
但因其为子宫体部切口,出血较多,易发生粘连,术后愈合差,再次妊娠易发生子宫破裂。
子宫下段剖宫产包括子宫下段横切口与纵切口两种术式,常规取子宫下段横切口,切口高度根据胎头位置高低而定,一般以胎头最大径线所在水平即下段最膨隆处为宜;而子宫下段纵切口适用于下段已充分扩张,两侧有静脉曲张或胎头已深深嵌入盆腔的产妇。
腹膜外剖宫产术的技术要点是在腹膜外正确分离膀胱返折腹膜。按分离膀胱返折腹膜的方式不同,可分为膀胱侧入式、膀胱顶入式、液压式及膀胱顶侧联合式。随着腹膜外剖宫产术在产科的应用,其术式日异多样化,手术指征也趋于放宽。腹膜外剖宫产术原用于有宫内感染或有潜在感染的产妇。由于术式较腹膜内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困难、复杂,手术开始至胎儿娩出所需的时间较长,尤其膀胱返折腹膜分离的不充分,使子宫切开不够大,高浮或深嵌的胎头,容易发生取胎头困难,子宫切口撕裂出血,损伤膀胱、输尿管等并发症。国外已不甚提倡这种手术,但腹腔外操作,术后反应小、肠蠕动恢复较快、腹痛较轻等优点也为医患人员所青睐。
近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剖宫产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而产钳、胎吸、臀位助产占难产分娩的比例显著下降。有大量的资料表明我国的剖宫产率近年来有快速的增长,上世纪90年代后期有些地区已达40%。
剖宫产和阴道分娩两种分娩方式之间存在失衡状态,诸多的原因使得选择剖宫产终止妊娠的人群增加。除传统的剖宫产指征扩大外,还包括医疗技术的进步,如,剖宫产术式的改进、优良麻醉技术的支持、输血技术的进步、良好的术后镇痛、抗生素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胎儿监护及B超的广泛应用等,特别是非医学指征剖宫产的增加,提高了总的剖宫产率。要引起重视的是,当剖宫产率增加至40%~50%时,不仅不能再降低围生儿病死率,反而会增加围生儿病死率、剖宫产产妇死亡的相对危险、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合理选择剖宫产指征既可控制剖宫产率,又可降低手术并发症及围生儿病死率。
曹泽毅主编的《中华妇产科学》将剖宫产的主要适应证分为:①胎儿因素:包括胎儿窘迫、巨大儿、胎儿生长受限、羊水过少等。②母亲因素:包括各种妊娠合并症及妊娠并发症、瘢痕子宫、胎膜早破等。③头盆因素:包括头盆不称、骨盆狭窄、倾斜骨盆、胎头位置异常等。④非医学指征:包括高龄初产、珍贵儿、脐带绕颈及无明确手术指征产妇或家属要求剖宫产者。
产科的目标是母婴安全,剖宫产是解决难产、处理高危妊娠的重要措施。剖宫产率的上升,标志着医学的进步,然而剖宫产率的上升又使母婴近、远期病率上升。虽然剖宫产手术是较安全的手术,但毕竟为开腹手术,有麻醉意外、术中及术后出血、术后感染发热、血尿、切口裂开、下肢静脉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肠粘连、肠梗阻、胎儿窒息、再次妊娠剖宫产等。
同时,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阴道分娩,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有研究表明,剖宫产小儿哮喘的发病率较阴道分娩小儿的发病率高,且当剖宫产率上升到一定程度,孕产妇及围生儿病死率并不能相应下降,反而有所升高。阴道分娩是一个生理过程,在保证母婴安全的情况下,提倡阴道分娩,控制剖宫产率,既需要医务人员更新服务观点提高医疗技术加强责任心,又要得到社会的鍖椾含涓撻棬娌荤枟鐧界櫆椋庡尰闄?鍦ㄥ摢鍎挎不鐤楃櫧鐧滈濂?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