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发汗不解仍发热,邪气未解也;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汗出亡阳也。里虚为悸,上虚为眩,经虚为身振振摇,与真武汤主之,温经复阳。清·吴谦《医宗金鉴》此申首条,示人以救逆之法也。首条言误汗,此条言过汗,互文以明其义也。盖二证皆属亡阳,故均当以真武汤主之,扶阳抑阴以救其逆也。大汗出,仍热不解者,阳亡于外也;心下悸筑筑然动,阳虚不能内守也;头眩者,头晕眼黑,阳微气不能升也;身动者,蠕蠕然动,阳虚液涸,失养于经也。振耸动也;振振欲擗地者,耸动不已,不能兴起,欲堕于地,阳虚气力不能支也。张璐曰:此为误用大青龙因而致变者立法也。汗出虽多而热不退,则邪未尽而正已大伤,况里虚为悸。上虚为眩,经虚为,身振振摇,无往而非亡阳之象,所以用真武,把关坐镇之法也。汪琥曰:或问治不在表,何以方中尚用生姜?盖病自过汗而来,虽无郁热可发,其内外寒邪犹在,用生姜者,乃温中有发也。清·柯琴《伤寒来苏集》肾液入心而为汗,汗出不能遍身,故不解。所以然者,太阳阳微,不能卫外而为固,少阴阴虚,不能藏精而起亟也。仍发热而心下悸,坎阳外亡而肾水凌心耳。头眩身,因心下悸所致。振振欲擗地,形容身动之状。凡水从火发,肾火上炎,水邪因得上侵。若肾火归原,水气自然下降,外热因之亦解。此条用真武者,全在降火利水,重在发热而心下悸,并不在头眩身动也。如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亦重在悸,不重在厥。但彼本于太阳寒水内侵,故用桂枝;此则少阴邪水泛溢,故用附子。仲景此方,为少阴治水而设。附会三纲之说者,本为误服青龙而设。不知服大青龙而厥逆筋惕肉,是胃阳外亡。轻则甘草干姜汤,重则建中理中辈,无暇治肾。即欲治肾,尚有附子汤之大温补,而乃用真武耶?要知小便自利,心下不悸,便非真武汤证。清·黄元御《伤寒悬解》阳虚之人,发汗过多,土败阳飞,则头目眩晕。风木动摇,则心悸肉瞤。盖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水寒土湿,木郁风生,是以悸动。根本摇撼,则悸在脐间,枝叶振摇,则悸在心下。振振欲擗地者,风动神摇,欲穴地以自安也。木郁风动,原于土湿而水寒,真武汤,生姜降浊而止呕,苓、术泻水而燥土,芍药清风而安振摇,附子温肾水以培阳根也。真武汤,治水阴病,内有水气,腹痛下利。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或呕者。清·曹颖甫《伤寒发微》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太阳为寒水之经,外主皮毛,内统上中二焦(西医谓之淋巴管,为水液所出)。少阴为寒水之藏,膀胱为寒水之府,属下焦(西医谓之尿管,又名淋巴系统,为水道所自出)。发汗不解,则少阴肾气为浮阳所吸,水气凌心,故心下悸。水在心下,故阳不归根而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上实下虚,故痿弱不支,谚所谓头重脚轻也。此为表汗太过,少阴上逆之证,故非用炮附子一枚,温其肾气,使三焦水液,化蒸气外出皮毛,上及头目,不足以收散亡之阳,非利水之茯苓、白术,不足以遏心下之水,非芍药、生姜,疏营之瘀而发其汗液,不足以杀其水气。此太阳篇用真武汤之义也。少阴病情,与此相反,所以同一方治者,详少阴篇中。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这一条论述太阳病过汗伤阳而致阳虚水泛的证治,要和五苓散证联系起来体会。太阳病,发汗,太阳病应该发汗,汗出不解,如果汗出太多,会损伤少阴肾中阳气,病必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少阴阳气亏虚,水寒之邪内盛,阳气外越,故见发热。肾为主水之脏,阳虚则主水无权,阴邪搏阳,故见心下悸,头眩。阳虚阴盛,周身经脉失于阳气的充养,故见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振振就是振摇,欲擗(倒、仆之意)地就是站立不稳。以上就是水邪泛滥周身的典型证候。关于心下悸,有的注家认为是心下(胃脘)悸动,有的注家认为是心悸。根据我个人临床的观察,这两种情况都有。水邪上逆,阴来搏阳,到了胃脘就会心下悸,到心脏就会心悸。陈慎吾老大夫用真武汤和苓桂术甘汤合方治疗水气凌心的心悸,效果非常好。阳虚水泛证不但会出现头目眩晕,还会出现头疼。我看过一个司机,主症是一到晚上就头疼,有时要把脑袋往墙上撞,或者用拳头打脑袋,才能缓解,屡治不效。我开过三四个方子,也都不见效。我就跟他细谈,病究竟是怎么得的?他说自己是司机,夏天上班喝不着水,下班以后很渴,就喝凉水,喝完觉得挺舒服,可是头疼了。我再一看这个人,脸色黧黑,脉沉,是典型的水证。我就又开了真武汤,服了以后就好了。针对这种情况,应该用真武汤驱寒镇水扶阳。少阴阳气坐镇于下,镇伏下焦寒水。此方能扶少阴阳气以制水,故原名玄武汤。后来因避讳才改为真武汤。陈修园方歌说:生姜芍茯数皆三,二两白术一附探,便短咳频兼腹痛,驱寒镇水与君谈。在这里就不讲真武汤的组方意义了,等讲少阴病篇的时候再介绍。真武汤证与五苓散证均为水证,应加以鉴别:前者是少阴水脏阳衰,司水无权而水邪泛滥,主症是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等;后者是太阳水腑气化失常而水液停蓄,主症是口渴、小便不利、心烦等。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这一节可与苓桂术甘汤那一节互看,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就这一条,这个就是里头有停水,所以吐、下,这都是误治,非利水不可,发汗更不行。上面那个他说是呀,“心下逆满,气上冲胸”,由于停水,表不解,吃泻药,或者吐药,表不解就气上冲,气上冲就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嘛。“脉沉紧”,上面这个病要是发汗则“动经”,一发汗,动其经脉,“身为振振摇”,只是身为振振摇,还可以用苓桂术甘汤。那么这一节呢他是重了,你们好好看看,这个是不会发汗来的,“太阳病发汗”,这个是小便不利,里有停水的这种人,你不利水,只发汗是不行的,这个就是,所以虽然汗出而表不解,“其人仍发热”,表不解嘛,还发热。“心下悸”,就是水逆满于心下导致心下悸呀。“头眩,身瞤动”,这个水气上冲,脑袋就要晕的。“身瞤动”,这个瞤就是跳,身上肌肉或者是筋跳,筋惕肉瞤,这是虚的现象啊。“振振欲僻地”,上面那个“身为振振摇”,只是站不安稳而已,这个呢,振振,打寒战,要倒下,这个是不但表未解,水没去,而反陷于虚极而入了阴寒的证候了。振振就是打颤颤,就是头前说那个“虚故也”。那么这个用苓桂术甘汤不行,得用真武汤。真武汤也是利小便的一个药,但是它利于阴虚证,那么苓桂术甘汤还是阳虚证,阳证之中的虚证,这个是阴证之中的一个虚证。由哪来的呢,都由于小便不利,而里头有停水,这是给发汗误治了。真武汤方药是这样的,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那么茯苓、术是利尿药了,咱们头前都讲了。那么生姜,他这个水往上逆,甚至于人也有恶心,这个生姜的量用的也挺重,3两,所以搁生姜,心下悸嘛,我们方才讲这个苓桂姜甘汤,就是茯苓甘草汤啊一样的,那个也搁姜。这个水气往上冲逆,但是这个不搁桂枝,没有气冲,并没有心下逆满这种情形,可能有恶心,这一段没说,我们从方剂中分析可能有恶心。搁芍药,这个水陷于阴证,恐怕里头也有腹痛,这个芍药治腹痛。另外呢由于陷于阴虚证,得搁附子,有振寒,恶寒得厉害。那么真武汤整个看起来,不但能够治小便不利、振寒、肉瞤、欲僻地这种情况,也能够治里头有停饮,有下利的机转,我们看芍药也是的,而腹痛的情况,那么这个时候他也是良工治未病了,所以这个真武汤啊跟附子汤,这个我们讲到三阴篇就有了,它也治心下有水气,但是这个全是陷于阴虚证,我们在临床上“遇到”的病人都是恶寒得厉害,尤其有这个振振欲僻地,打寒战,必振寒呐,这个振寒都是阴寒证的一个反映,若是这种的小便不利,头晕,那么你用苓桂术甘汤就不行了,苓桂术甘汤没有阴虚的证候,没有阴寒的证候,这个在后面少阴篇对这个证候还要详细讲的。所以里有停饮而发汗,这个变证多端啊,你看这都是的,必须得利小便,尤其小便不利,更在表证上必须要利小便而解表,就按一般的发汗法是绝不行的。这个根据桂枝去芍药(汤)那篇以下到这,对这个反复来说明,小青龙汤也是的,小青龙汤虽然不是小便不利,而是心下有水气,心下有水气表不解,你要用普通的方剂是不行的,必须一方面去水,一方面解表,才能够达到表解的目的,换个法就不行。这个在咱们研究的太阳病里头有这么一种客观事实,这是中医的一种特别发现,那么小便不利,有表证,在临床上很容易找到,那么这个时候就是吃发汗药啊,吃吐药、泻药全不行,你非利小便不可,一利小便这表也自然解了,但是这个方剂呢不是一种,不是随便哪个利小便药就行的,这方面的药很多了,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苓桂枣甘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茯苓甘草汤,这很多。底下这些是另一个段落,不可发汗的集中到这个地方说明。子恒试注太阳病用汗法治疗,汗出病未痊愈,仍然发热,心慌心悸,头眩晕,肌肉抽缩跳动,身体震颤不稳将要倒地,主方选择真武汤治疗。太阳病,发汗是正治之法,当汗出后病却不解,原因有三,一者可能是汗出不彻,二者可能是汗出过多,三者可能原本不是单纯的太阳病,还存在它经的疾病。如果是汗出不彻,“其人仍发热”说明表邪未解,但不会出现悸、眩、瞤动等里证的表现,继用发汗剂治疗即可,不会选择真武汤治疗。所以,或是因为病人原本体内停水,表里同病,故“汗出不解”,或是汗出过多,阳气受损,水饮内停所致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而未言及恶寒、恶风等证,加之以真武汤方测证,说明此热已然不是表邪所致,而是阳虚发热。“心下悸”,位置虽然在心下,可能是胃脘跳动,也可能是心悸。“悸”在前文中多次提及,病机或是心阳受损,或是水饮所致,本条中亦然(前文互参第49、64、65条)。“头眩”一证,前文仅见于第67条,是水饮上冲所致,但阳气不足,清阳不升也会引发头晕。“身瞤动”是身体肌肉跳动,脾主肌肉,脾阳受损会出现肌肉跳动,可互参第38条,误用大青龙汤发汗过多所致筋惕肉瞤。同时,水饮泛滥于四肢也会出现肌肉跳动。“振振欲擗地”,振振是震颤,擗地是指摔倒在地。虽然未提及恶寒,振振不能完全理解为寒战,但身体震颤也是表阳亏虚的表现之一,擗地是水饮泛滥所致。所以综上所述,结合真武汤方分析,真武汤证的主要病机可以归纳为阳气不足和水饮内泛两个方面,这也是它和苓桂术甘汤的区别之处,苓桂术甘汤虽然也存在水饮内泛和心阳不足的表现,但阳虚的程度较真武汤为轻,所以仅用桂枝、甘草温补心阳,而真武汤中却用到温阳最强的附子。真武汤中为什么不用桂枝?真武汤证中虽有水饮内泛,却没有水饮上冲的表现,桂枝的降逆作用无用武之地,而附子的补阳力量较强,不需要桂枝故去之。真武汤中为什么用生姜而非干姜?干姜温补阳气的作用强于生姜,而利水的作用则是生姜更强,而且生姜走而不守,配合附子可温暖周身,也是针对身瞤动,振振欲擗地的症状。第49条: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第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大青龙汤方。振:动通“震”,震动。擗:捶打。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的责任!版权说明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作者/刘渡舟;《胡希恕讲伤寒论》,讲述/胡希恕。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文中《子恒试注》部分为原创内容,转载请说明出处。前文提要第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第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第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第66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第68条: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第69条: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第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第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第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第75条: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第76条: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第77条: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第78条: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第79条: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第80条: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第81条: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自我测验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复制可见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aoloua.com/nlzz/9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