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一会,我开具了附子汤加减。
这也是出自《伤寒论》中的方子,原文为“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原方为附子、白术、茯苓、人参、芍药。我在此基础上加了桂枝敛汗。
此方下去,不出2天,患者告诉我不出汗了,也不怕冷了。可以看出,脉象并不能代表所有的诊断,脉象洪大也要考虑到邪盛的情况,真寒假热之象,里寒应会下利,但是患者做了膀胱造瘘术,本意是改善排尿,却不知此利小便实大便之法,下利症状因此消失,影响了医家判断,也使得我以后更加谨慎,加强问诊的范围和既往病史的影响。
好了,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分享。如果是您,会开什么方呢?又是什么思路呢?请大家积极留言,和我在评论区进行交流!
感谢大家,请大家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