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尿瘘症状
尿瘘表现
尿瘘护理
尿瘘修补
尿瘘治疗
尿瘘用药

尿毒症患者导管失功影响血透人工血管来救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赵鸿飞通讯员深三院

近日,38岁的尿毒症患者李先生(化名)医院(南方医院)成功进行了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成形手术。此前,他放置了3年的中心静脉长期透析导管因为静脉狭窄、纤维蛋白鞘/血栓形成等原因出现了流量减少的情况,而一旦这条血管通路被“堵死”,他将会失去救治机会。

血管通路就是血透患者的生命通道

38岁的李先生4年前被确诊为尿毒症,开始一周3次的规律透析。

由于人体浅静脉无法满足血液透析需要的流量,所以血透患者需要做动静脉内瘘(一种血管吻合的手术,即吻合前臂靠近手腕部位的动脉和邻近的浅静脉,吻合后的静脉中流动着动脉血,使静脉动脉化,满足血透穿刺血流量)。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液透析通路首选自体的血管动静脉内瘘,自体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较长、并发症少,但如果患者因糖尿病等原因导致自体血管条件较差,无法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人工血管是一个好的选择;如果连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都做不了,最后才考虑放置中心静脉长期透析导管。”医院肾内血液净化室陈烨主任医师表示。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路专家共识(第2版)》也推荐了这样的治疗方案。但现实情况是,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手术技术要求高,医院很少,很多患者一旦无法满足做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条件,就只能放置中心静脉导管,而长期放置导管并发症多,感染的风险也很高。

李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患者。4年前在外地确诊尿毒症后,因为手臂曾经历过反复穿刺,可供建立和穿刺的血管“已经闭掉了”,自体动静脉内瘘无法建立。医院的技术条件,李先生最后放置了中心静脉导管。

4年后的年,李先生的导管开始功能不全。陈烨表示,长期透析导管的使用寿命在2-3年,因为纤维蛋白鞘/血栓的形成会造成导管流量变小。李先生要尽快进行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因为人工血管植入后还需要1-2个月才能用于血液透析。如果不植入,一旦导管无法使用,他将会失去血管通路,对于血透患者而言,这无异于失去生的机会。

对护理而言,人工血管植入是个“精细活儿”,也是一大挑战

年7月19日,李先生的手术开始。术前,他一直焦虑手术是否会失败、自身的血管条件会不会影响手术,血液净化室的护士黄守艳、黄海萍反复与他沟通,进行心理疏导,同时通过护理操作,尽可能地保护好李先生的血管。

血管通路组医生也面临高难度的挑战,为了患者能够得到长期充分血液透析,他们组织讨论,优化细节,拟定方案。

这台手术最难的地方就在于李先生血管条件差、血管深,对吻合血管技术要求非常高。在血管通路组医生的精细操作下,手术顺利完成。手术解决了李先生长期血液透析通路大难题,他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

对于血液净化室的护理人员而言,人工血管成功植入只是一个开始,它意味着更高难度的护理操作。黄守艳和黄海萍表示,为了减少并发症和感染的发生,植入人工血管的血透患者每一个操作都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由于人工血管内压力更高,血液溅出的风险更大,护士们按压血管的深度及时间都与其他患者不同,李先生同时也是HIV患者,因为未规律服药病毒载量还未得到有效控制,也存在职业暴露的风险。

“人工血管也有使用寿命,更适当和精细的护理有助于延长人工血管的使用寿命,目前,我们的护理上有严格的规范,只有在血液净化室工作过5年以上的护士才有经验去护理这类患者。”黄守艳和黄海萍在术后指导李先生抬高术侧肢体,减轻水肿及监测人工血管内瘘,等到2周后李先生拆线,护士们还会指导李先生捏球锻炼等以促进内瘘成熟。

目前,李先生仍在医院住院治疗,约1个月以后,这条人工血管将正式“上岗”,成为他的“生命通道”。

审读:孙世建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aoloua.com/nlzz/9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