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责任编辑按
II.临床Q&A
如何鉴别PSAflare现象与PSA进展
III.临床新知
mCRPC双极雄激素治疗
IV.病例实践
1.膀胱炎性假瘤诊治分享
2.肾门部肿瘤的切除缝合技巧
3.Bricker术后输尿管狭窄的内镜治疗
1责任编辑按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中,《泌外医生临床Case通讯》已来到了第5期。它爬山涉水,披荆斩棘,走过了整整10月,凝聚了我们在疾病诊治过程的泪水和教训,也体现我们在疾病诊治过程中的尽心竭力。“患者若生命相托,我定当全力以赴”是我们的信念。每时每刻,我们都如履薄冰,小心谨慎,深怕辜负了患者的信任。虽然误诊和失败难于避免,但我们及时总结,勇于面对,也想把工作中的收获或灵光一闪的想法拿出来与朋友们分享。
本期仍一如既往地给泌外同道提供可圈可点的疑难病例——充满争议的双极雄激素治疗CRPC方法、罕见病例膀胱炎性假瘤诊治经验分享、肾门部肿瘤切除缝合技巧以及Briker术后输尿管狭窄处理方法。
特别感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一院许宁主任对本期case的鼎力支持。“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在大家的支持和帮助下,相信《泌外医生临床Case通讯》会越来越好,路越走越宽。
SEEMORE→
2临床QA
立足临床实际,直面棘手问题,提出有效措施
如何鉴别PSAflare现象与PSA进展
PSAflare现象目前广泛采用的定义为:前列腺癌患者经过治疗后,PSA值相对于基线PSA水平先升高,随后开始下降最终低于基线PSA水平的现象,至少持续4周。对于PSAflare晚期阶段的下降水平目前尚无统一标准。
前列腺癌患者在接受化疗、同位素以及内分泌治疗过程中,均可出现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最初的12周内。研究发现PSAflare和临床的OS、PFS并没有相关性,在无临床进展证据的情况下,治疗早期出现的PSA升高不会影响患者疗效获益,有了对PSAflare现象的认识,可以避免因单纯的一过性PSA升高而中止治疗。
PSAflare的发生可能机制:①治疗初期由于肿瘤细胞破坏所致的肿瘤细胞溶解酶的大量释放;②前列腺癌细胞的迅速破坏,会促进前列腺癌细胞的分化或使PSA的转录效能增加;③前列腺癌细胞在药物敏感性、细胞周期动力学、PSA表达等方面存在异质性和多样化。
PSA进展无先升后降特点,评估前列腺癌治疗结局应该结合PSA、临床症状、影像学进行综合判断。如果没有明确的临床进展证据,可暂时忽略12周内PSA的早期变化,但重视12周以后的PSA变化,保证足够时间的药物干预,以使患者的生存获益最大化。
(供稿福医大附二院黄思淮)
3临床新知
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集萃
mCRPC双极雄激素治疗
快速地超生理范围的升高血清睾酮浓度,然后再降低到去势水平,使肿瘤再次对抗雄激素治疗重新产生有效应答。这种快速升高再降低血清睾酮浓度的治疗方法,即是双极雄激素治疗(bipolarandrogentherapy)(BAT)。年1月LancetOncol正式发表了BenjaminTeply等人的最新研究,即BAT治疗恩杂鲁胺治疗失败的mCRPC患者,BAT概念首次提出。
研究表明经过BAT治疗后推迟了8.6个月的临床或影像学无进展生存期。显然,BAT跟我们所熟知的前列腺癌内分泌理论相悖。维持血清睾酮在去势水平是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的基础。而既往对于前列腺癌患者补充雄性激素是禁忌的。由于文章中样本量较小,且只进行临床或影像学无进展生存的比较而无进行总生存(OS)的比较。因此双极雄激素治疗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供稿福医大附二院苏学锋)
4病例实践
疑难病例,复杂病例,手术技术的探讨
Case
01
膀胱炎性假瘤诊治分享
病史简介患者,女,65岁,因“间断无痛性血尿半月余”收住入院。既往有“糖尿病”病史,未治疗,最高血糖达25mmol/L,外院彩超提示膀胱占位性病变(大小约5cm),拟“膀胱肿瘤”收住入院。入院后查血常规Hb51g/L,血型RHD阴性,胸部CT、消化系彩超检查未见肿瘤远处转移等,腹部CT提示膀胱右侧壁占位,基地宽,大小约6cm,病灶不均匀强化,肿瘤远离输尿管口。影像学检查如下:
图1平扫期
图2增强期
图3排泄期
入院后行电切镜下止血及活检,术中见膀胱右侧壁巨大占位,外观呈类圆形,表面呈丘陵样高低不平,血管怒张,未见明显带蒂。活检病理提示:送检组织见梭形细胞排列,未见明显核分裂,间质水肿并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器官相关性假肉瘤性肌纤维母细胞增生。图像如下:
明确病变性质后,在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后,予行腹腔镜下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予抗炎等处理,患者恢复良好,顺利出院。术后病理提示假肉瘤性肌纤维母细胞增生。图像如下:
讨论1概况膀胱炎性假瘤是机体局部组织在慢性炎症的作用下,以局部组织增生形成肿块为特点的一种瘤样病变,可能与细菌或病毒感染,创伤、手术及炎症后的修复有关。属良性病变,好发于女性,多见于肺部和眼眶,发生于泌尿系统者少见,病理学上又称为假肉瘤性纤维黏液样瘤、假肉瘤性肌纤维母细胞增殖等。2鉴别临床主要表现为膀胱占位和血尿,术前多误诊为膀胱恶性肿瘤。膀胱炎性假瘤虽多为广基底肿块,但缺乏菜花状、结节状、表面溃疡等浸润肿瘤的形态学特征,影像学缺乏特异性表现。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找不到瘤细胞,病理特点虽然细胞可有一定异型性,但细胞排列松散、杂乱,找不到不典型核分裂象,并见有富于血管的肉芽型间质及较多炎性细胞浸润等特点,与肉瘤或癌肉瘤细胞致密、丰富,细胞形态明显异型,不典型核分裂象多见等特点有区别,有研究表明,ALK-1(间变淋巴瘤激酶-1)在本病中高表达,能够有效的将此病与其他膀胱恶性梭形细胞肿瘤鉴别。3治疗方案本病治疗尚无统一的意见,有的主张病理确诊后行保守抗炎治疗,同时加用小剂量激素以缓解变态反应、抑制间质增生。疗程要长,多需3~6个月。但保守治疗起效慢,对于肿瘤较大,急需控制出血的,建议采用手术治疗,根据病变局限或者广泛可采用经尿道肿瘤切除、开放或腔镜下膀胱部分切除,本病预后良好,未见转移或致死报道。本例患者术后至今3个多月,未见复发等情况,需要更长时间的随访。(供稿福医大附二院苏学锋黄思淮)
Case
02
肾门部肿瘤的切除缝合技巧
病例简介患者,男性,56岁,体检发现右肾肿瘤1周。入院后查肾脏CTA示:肾动脉正常发自腹主动脉,双肾均可见双肾动脉。腹主动脉可见多发管壁增厚并斑片状钙化影。双肾形态大小正常,右肾可见一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平扫呈等密度,CT值约35HU,增强扫描两期CT值约62-68HU、73-80HU,边界清楚,大小约3.7cm×4.1cm×5.0cm,左肾实质未见异常强化密度影,双肾盂肾盏未见明显扩张,右肾可见结节状高密度影,直径约1.1cm,肾周脂肪间隙清晰。扫及的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影。影像学检查如下:
入院后完善术前准备,行腹腔镜下右肾部分切除术(附视频),术后病理病理:(右肾肿物)嫌色细胞癌,侵及周围肾组织。(右肾肿物切缘)未见肿瘤组织。IHC:CK7(+),CD(+),EMA(+),CK8/18(+),CD10(-),VIM(-),TFE-3(-),Ki-67(+,8%)。
HC:胶体铁(+)。右肾肿物:部分肾组织大小6.0*4.5*4.5cm,临床已切开,切面见一肿物,大小5.0*4.5*4.0cm,切面灰白灰黄,灶区灰红,质软,界尚清,紧临肾组织切缘及被膜,周围附脂肪组织,大小6.0*4.0*2.0cm,未触及结节。
手术概况打开结肠旁沟侧腹膜,显露肾脏
显露肾脏静脉及肾脏动脉(两支)
游离显露肿瘤(保留脂肪帽)
标记肿瘤切除边界
充分解剖肾窦间隙
阻断肾动脉
沿着设计边界切除
在肿瘤和肾血管间平面采用钝性和锐性结合的方式分离切除,往肿瘤的血管分支可以hem-o-lok结扎切断
采用“裙边式”缝合方法,从肾脏血管表面进针从肾实质出针(由内到外)
放开阻断,检查创面
原视频百度云盘链接(复制后浏览器打开)
专门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北京白癜风治疗的医院在哪里